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
(34篇)
目录
1.“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 3
2.把青春献给“火焰蓝” 6
3.奔走山乡 守护健康 9
4.不求桃李满园 只为相暖相依 12
5.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大山 15
6.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18
7.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 21
8.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 24
9.大山深处“守桥人” 27
10.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 30
11.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 33
12.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 36
13.焊花闪耀,映照工匠精神 39
14.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42
15.紧握人生出彩机会 45
16.旅行“欠条”彰显暖心服务 48
17.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50
18.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 52
19.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 55
20.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57
21.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山乡 60
22.让书香浸润广袤山乡 63
23.让外来建设者增强归属感 66
24.巍巍长城 共同守护 68
25.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 71
26.为玉米嵌入“中国芯” 73
27.心怀热爱,逐梦“追星” 75
28.心向光明 有爱无碍 79
29.用热爱奔赴生活的远方 81
30.用一生书写诚信答卷 84
31.用责任担当书写闪光青春 86
32.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奋斗芳华 89
33.扎根“海岛”,守护灯火长明 92
34.扎根乡村,让梦想绽放光芒 94
“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
【人物】英雄司机杨勇
【故事】杨勇,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2022年6月4日,杨勇值乘贵阳北至广州南D2809次列车。当列车运行至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处时,他发现线路异常,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列车撞上突发坍塌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坍体脱轨,在线路挡墙和轨道结构综合防护下避免了颠覆坠落,杨勇却不幸殉职,年仅46岁。国铁集团追授杨勇“中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前不久,贵州省人民政府评定杨勇为烈士。
【点评】
“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这是动车组司机杨勇在生命最后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的承诺。车内监控视频记录下,险情发生的电光石火之间,杨勇没有片刻犹豫,在5秒之内果断一把将制动手柄推到了底。他用这“最后一把闸”筑起生命的屏障,守护了车上151名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却唯独没能救下自己。危难关头见英雄,关键时刻显担当。评定杨勇为烈士,是对英雄司机英勇无畏、临危不乱、恪尽职守的颂扬,传递着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价值理念。
千钧一发时的力量,源自日复一日的敬业坚守。列车事故抢险现场发现的动车组司机手账上,杨勇坚定的笔迹清晰可见:“没有错停,只有盲行;停车免责,盲行重处。”厚厚的手账内页几乎被写满,记录着每一趟车出乘前的运行关键点和安全预想内容,内容详实,一丝不苟。一字一句写下的是忠于职守的担当,每一次履职尽责都是在护卫群众生命安全。值乘动车组以来,杨勇连续安全值乘900余趟、走行近40万公里。在同事口中,他永远是工作中严于律己、注重细节的楷模。正是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持与磨砺,赋予了他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与精湛高超的专业技能,让本能变成壮举,使凡人化身英雄。
生死攸关之际的果断处置,背后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赤诚情怀。杨勇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退役武警战士。在战友的回忆里,他性格内敛不张扬,干工作踏实认真,总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杨勇服役时的班长说,“军旅生涯在他的骨子里烙下了革命军人心系人民、舍生忘死的使命担当”。为保护乘客英勇无畏、不惧牺牲,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映照着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不顾个人安危、冰湖勇救老人的山东威海乳山市公安局辅警张鑫圆,到江苏常州张开双臂救下从4楼坠落女子的73岁保安伏国林,再到浙江诸暨奋不顾身跳江救人的退役军人蔡祖宁……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许许多多像杨勇一样出身平凡的英雄人物、英雄群体,用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诠释着崇高、传递着温情、凝聚起力量。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缅怀烈士、褒奖英雄,就要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化感动为行动,从英雄们的嘉德懿行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养料,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把青春献给“火焰蓝”
【人物】“红门鲁班”鲁文贵
【故事】鲁文贵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长安路特勤站站长助理。在消防一线的20多年里,他参加重大应急救援任务1000余次,自主研发5项装备专利并无偿提供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节约经费100余万元,被队友们称为“红门鲁班”“多面能手”。鲁文贵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点评】
“在一个地方工作,我热爱它,也要懂它”,这是鲁文贵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面对险情时冲锋在前,改进装备时研精覃思,鲁文贵用汗水与智慧为消防事业添砖加瓦,以火热青春谱写消防卫士的奉献之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刚进消防队时,鲁文贵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比其他战友差很多,第一次上火场时,连水枪都抱不住。从那时起,无论三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鲁文贵都坚持每天加练。经过不懈努力,鲁文贵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彻底甩掉“后进生”的帽子,成长为中队骨干和业务尖子。20多年来,他累计营救疏散遇险群众1300多人,抢救疏散的各类物资价值上千万元。他曾深入火光冲天的仓库,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成功救出10余人;他曾只身进入山体滑坡后的废墟深处,用手刨、用指挖,在没有着力点、身体蜷曲的状态下救出被困群众;他还曾连续战斗24小时,为68名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物资保障……战火海、排险情、救危难,鲁文贵在工作中赴汤蹈火、全力以赴,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用奋斗铸就了无悔的青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训练之余,鲁文贵喜欢钻研装备,常说“装备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他利用休假时间自费到外地学习,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专业知识储备。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鲁文贵已帮助多个消防救援站开展装备巡检,将淘汰的器材构件重新组合、变废为宝。他还研发出便携式泡沫输转装置、不锈钢折叠运输车、半自动水带卷盘机等消防新装备。如今,这些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消防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一件件新发明,记录着鲁文贵“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也诠释着他对岗位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从一名普通消防员成长为爱岗敬业的消防能手,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获得本科文凭的装备技师,鲁文贵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饮水思源,感慨“我是消防队伍培养起来的,如果没有消防队伍,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在工作中,鲁文贵重视传帮带,已培养出一批学习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装备技能人才。他还拒绝多家厂商购买装备专利的请求,将专利项目无偿提供给贵州消防队伍。身处“火焰蓝”队伍,鲁文贵在奉献中赢得了他人的敬意,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在烈火中淬炼,在危难中挺身,还有许许多多像鲁文贵一样的消防战士,在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在民房火势将楼梯封堵的情况下,广西梧州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勇敢冲入火场,连救5人;在洪水来袭时,山西平遥消防救援大队的队员们跳入冰冷的水中组成人墙,搬运沙袋封堵决口;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四川雅安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为了转移一名瘫痪老人,趴在地上,用身体搭出一条生命通道……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他们逆行出征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成为他们冲锋陷阵的前线。灾难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就是对消防英雄最好的致敬。
奔走山乡 守护健康
【人物】80后村医张雪峰
【故事】张雪峰是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南城司乡的一名村医。他扎根山乡,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当村医的21年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对他而言是常态。奔走在太行山路上,张雪峰先后骑坏了7辆摩托车,行程80多万公里,年均穿破6双鞋。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贴心的态度,他赢得了当地乡亲们的信任和赞誉。
【点评】
凌晨在零下12摄氏度的太行山深处摸黑穿行,晚上睡下后接到电话再爬起来上门送诊,双手被医疗器械磨出了厚厚的茧子……80后村医张雪峰扎根乡村21年,用心用情守护农村居民健康。
不怕苦、不怕累坚守这么多年,是因为有一颗真诚善良、懂得感恩的心。多年前,乡亲们一起凑钱,帮助张雪峰在石家庄一所卫校完成了学业。毕业后,19岁的张雪峰婉拒恩师挽留,毅然回乡当起了村医。天黑路滑,车翻进山沟,没耽误他雪夜出诊;身在700公里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收到哮喘患者一通电话求助,他连夜驱车返回山村。“生病难受时不方便去卫生室拿药,小龙总是自己跑腿送上门,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有他在我们都很心安”……上点年纪的村民习惯叫张雪峰的乳名“小龙”。他的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大家也把他视作亲人。
每天忙忙碌碌、唠唠叨叨背后,是帮助村民用上药、看上医、治好病的医者仁心。走村串巷工作忙碌,张雪峰几乎马不停蹄,手机铃声也响个不停。每次上门服务,张雪峰总要细细叮嘱村民很多注意事项。遇到年纪大的村民,他还会拿着药、凑近用家乡话大声解释。去不成两个女儿的家长会,除夕夜吃不上家里的团圆饭,这些也让张雪峰感到遗憾,但支撑他一直坚守的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是作为乡村医生的责任和使命。说起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他的回答简单又实在:“没因为自己的原因把谁的病情耽误了。”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底,全国49.0万个行政村共设59.9万个村卫生室。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13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7.6万人、注册护士19.3万人、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和卫生员69.1万人。正是他们的辛勤守护,织就了广袤农村第一道“健康屏障”。像张雪峰一样奔波在一线的村医有很多。保定市有5000余个家庭巡诊小分队,张雪峰是其中一员。他们背着药箱,穿行于乡间小路,用专业和奉献守护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不断充实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让更多“张雪峰们”干得好、留得住、能发展,定能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基石。
不求桃李满园 只为相暖相依
【人物】特教路上的“筑梦人”闫蕊
【故事】闫蕊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22年来,从负责听障孩子的语文教学,到为患有脑瘫、自闭症等疾病的儿童进行培智教育,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心引导学生跨越残缺的障碍,帮助不少学生实现了能力提升。
【点评】
“后悔选择这行吗?”22年,只教过96名学生,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却很难体会到桃李满园的成就感,闫蕊坚定回答:“假如再选一次,我还会做一名特教老师。”不为“桃李满天下”,只为梦想相伴、相暖相依——这是闫蕊从事特殊教育的不变初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对特殊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闫蕊日复一日地付出,帮助这些特殊孩子找回生命中缺失的美好。听障孩子学习拼音不易,她就一遍遍教;转型培智教育,她把专业笔记做得密密麻麻;面对情绪不稳定、沟通有困难的学生,她用“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化解一个个难题……蹲下身来、耐下心来,将自己的爱心、细心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孩子们身上,闫蕊以“师者仁心”,以不断磨精磨细的教学方法,呵护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成长。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于因材施教;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在有教无类。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无法入校学习,闫蕊主动送教上门,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带上绘本教具,奔走在酷暑严寒,这些年来,闫蕊每年送教行程超过2000公里。漫漫送教路,记录着闫蕊的奔波,见证着特殊教育事业前行的脚步。近年来,从壮大“送教上门”教师队伍,到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收能力,再到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办好特殊教育”的承诺得以践行,更多孩子接受到了更平等、更优质的教育。
对于残障青少年而言,教育意味着什么?可能是掌握一门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发光发热”,可能是生活能够自理、减轻父母负担,也可能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说几句话。这些普通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进步,却可以汇聚成光,照亮他们的生命,助力他们实现梦想。在闫蕊的班级里,有不少学生顺利升入重点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些孩子对画画、阅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在更广袤的特殊教育土地上,有学生成长为冰雪运动的特奥冠军,有学生走上讲台成为特教老师,有学生投身公益事业点亮更多困境中的梦想……他们的故事,凝结着无数“筑梦人”的耕耘付出,也显示出特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特殊儿童来说,在为他们提供物质上帮助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瞄准这一目标,我们还要采取更多措施,汇聚更多力量,切实将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特教质量,让更多人能够在教育的滋养下,掌握知识技能、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大山
【人物】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
【故事】2017年,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合唱团,这是湖南省第一个留守儿童合唱团。合唱团成立后,在各方不懈努力下,曾经不敢开口的孩子们,不断站上更大的舞台,还成为表现脱贫攻坚伟大壮举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的故事原型之一。音乐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带他们领略更广阔的世界。
【点评】
湖南祁东县曾是省级贫困县,有2万多名留守儿童。启航学校距县城1小时车程,学校里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近九成。很长时间里,贫穷和孤独让孩子们变得沉默内敛。合唱团的成立,为他们原本单调的童年增添了斑斓色彩,让小小少年们开始惊喜蜕变、精彩成长。
从第一堂合唱课上的鸦雀无声,到主动对老师提出想唱的歌;从第一次录制视频参加比赛时紧张得满头大汗,到3年后在北京灯光璀璨、座无虚席的剧场笑容灿烂,孩子们在音乐的滋养中,实现由自卑到自信、由孤僻到阳光的转变。“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歌唱家,让更多人听到我的歌声”“我想一直唱歌、一直读书”“我想参加世界合唱比赛”……一个个梦想在心里扎根拔节,孩子们的视野不再为大山遮挡,音乐为他们插上了翻山越岭的翅膀。
美育不仅为祁东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也让更多农村娃得到滋养、敢于想象。这些年来,从唱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乌蒙山区的孩子们,到大凉山里的妞妞合唱团,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孩子歌声嘹亮,自信唱出对未来的向往,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点亮梦想、助力成长的力量。今天,在更广袤的乡村,还有更多少年渴望着艺术的滋养。关注并重视乡村青少年的艺术成长,让更多深山里的孩子、田埂上的少年也能在艺术的哺育下丰润心灵、开阔视野、蓬勃生长,是我们仍需不断努力的方向。
如何让艺术教育更好抵达乡村,抵达更多乡村?如今,各种探索正在前行。从志愿者们走进偏远山乡,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上;到实施乡村美育“空中飞课”行动、开展“乡村艺课”直播课堂等活动,解决乡村美育教师稀缺问题;再到“流动美术馆”“流动博物馆”等走进乡村,让孩子们近距离聆听美育知识、进行艺术体验……多措并举,正在帮助更多乡村孩子走进艺术世界,走入美的殿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我们还要采取更多方式,汇聚更多力量,让艺术之美浸润乡村课堂,让照亮孩子们前进道路的心灵火炬越燃越旺。
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参加过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和来自四川大凉山喜德县中坝村果果合唱团的孩子们,用清澈、稚嫩的歌声开场,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相信更多乡村少年将在艺术之美的熏陶下,更加自信昂扬、奋发向上。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关键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事件】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通过“三甲医院+社区服务+医生巡诊”的联动模式,让养老到医疗实现“零距离”;推出线上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上门服务……近年来,各地积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设施,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点评】
从各地实践看,开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护理等生活难题,还能让他们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要跟进到哪里。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现实中,一些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年人,同时很多空巢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的需求增加,居家养老遭遇难题。为了更好推动老有所养,各地通过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把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并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衍生出多样、细分的服务,致力于在家门口“一揽子”解决老年人的民生需求。如今,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乐享晚年的“幸福驿站”。
养老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多方合力。从开展消防等定期巡查,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再到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等,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把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照料中心的平稳、安全运营。当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往往存在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样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在这方面,多地出台政策鼓励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比如,天津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或租用房屋开办照料中心;四川成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养老照护机构。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一定能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做好社区养老这篇大文章,不仅要建设和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得让整个社区的硬件设施和风气氛围朝着“老年友好型”发展。这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微更新、适老化改造等,让老年人居住环境更舒适,出入更方便、更安全;另一方面则需要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让优质养老服务成为社区标配,才能不断增进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老龄化趋势及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还存在不足。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切身福祉。
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
【关键词】“妈妈岗”
【事件】不久前,广东省人社厅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就“开发‘妈妈岗’岗位”“加强‘妈妈岗’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介绍,“妈妈岗”是由政府鼓励引导、企业等用工主体开发设置的就业岗位,主要用于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
【点评】
“白天职场打拼,不怕工作量大,最怕孩子生病需要请假”“为了带孩子和照料家庭,只好一直打零工、找兼职,但是收入太低,也没有保障”“当了几年全职妈妈,想重回职场,发现合适的岗位太少了”……这样的烦心事,在育儿妇女群体中并不鲜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加快促进平等就业,努力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妇女就业权益。北京市石景山区举办“妈妈岗”专场招聘会,鼓励企业为“宝妈”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广东省中山市探索通过实行弹性工时制度,帮助女性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安徽省祁门县对全县“宝妈”陪读群体开展调查摸底,推出“妈妈岗”“陪读岗”等就业岗位……“妈妈岗”这一创新模式在越来越多城市落地开花,其灵活的工作时间、管理方式,一方面能够消除求职者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提供更为多样的用工选择,有效拓展了妇女就业空间,有助于破解职育冲突、促进职育平衡。
“妈妈岗”的时间、地点可以灵活,但是劳动权益保障不能打折扣。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确保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保证按时按量发放工资……只有不断夯实“妈妈岗”的劳动权益保障,才能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政策落实质量高、成色足。同时,“妈妈岗”的岗位设置不应局限于缝纫、保洁、护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破除“隐形门槛”,摘掉“有色眼镜”,才能让更多有能力、想干事的育儿妇女获得更大职业发展空间。
“心里很踏实,就想好好干。”一位在“妈妈岗”上实现就业的女性道出了心声。对于育儿妇女而言,一份稳定而灵活的工作不仅是收入的保障,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解决工作和育儿的后顾之忧,每一位育儿妇女都将更好绽放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光彩,在不懈奋斗中书写出彩的人生。
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
【关键词】“村超”
【事件】“村超”,指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自5月中旬以来,每逢周五、周六、周日,当地群众组成的20支参赛球队,就在绿茵场上展开一轮轮激烈角逐。足球赛从傍晚踢到午夜,平均每场比赛都吸引万余名观众观赛。尤其到了周六,群众围坐在跑道上,有的还带着梯子方便观赛,甚至还有从省外前来的游客,气氛十分火爆。
【点评】
“村BA”的精彩画面还历历在目,“村超”的哨声再次吹响。两者相同的特点是接地气:参与者都是当地群众,奖品都是当地特色农产品,观众覆盖各年龄段。也要看到,“村超”的成功,并非是对前者的简单复刻,而是因地制宜,以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足球运动为载体,并将榕江的民俗文化、特色风情融入其中。
选择足球赛事,得益于榕江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榕江群众就自发组织在露天球场比赛,条件虽简陋,但大家踢得不亦乐乎。如今,榕江全县拥有14块标准足球场,注册球队35支,球员上千人。植根于深厚的足球土壤,“村超”的推出便也水到渠成。
“村超”,是一场场足球赛,又不仅仅是足球赛。草地上,高超球技、精彩对决展现出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赛事之余,“村超”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的展示舞台。比赛中场休息期间,侗家姑娘唱响侗族大歌,苗家姑娘翩翩起舞,榕江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透过绿茵场,特色文化成为榕江的又一张新名片: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榕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糯米饭、腌鱼、卷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中,诉说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乡村体育赛事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休闲生活,也通过网络感染着更多“场外人”。搭建起运动的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在“村超”赛场上,做出“彩虹过人”等动作、打出“世界波”进球的球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是司机、木匠、教师等,而站上赛场,就是奋力拼搏的球员。也正是这种对足球的热爱,打动了更多人,让“村超”走红网络。在奔跑和拼抢中,场上的球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网上网下的观众也被这样的热爱与激情感染,沉浸其中一起享受体育的活力、文化的魅力。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体育赛事相继推出,从宁夏西海固的乡村篮球赛到江苏徐州的足球“村界杯”,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硕果,在体育赛场上得以缤纷呈现。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设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赛区,分赛区开展省级代表队比赛,最终在贵州台江举办首届全国“村BA”决赛。相信,乡村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也希望这份体育热情继续火热下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彩的文体活动、更丰厚的精神滋养。
大山深处“守桥人”
【人物】桥隧工王先洪
【故事】“守桥人”王先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工电段大关桥路车间桥隧工。从事桥隧工工作15年的王先洪,如今是车间维修队长,负责对车间管内142座桥梁进行安全监测和巡检排查。“守桥人”的工作不分寒暑,登高作业、桥梁巡检、监测数据等任务既需要细致负责,也离不开过硬的技术能力。认真排查每一个异常数据和零件背后的安全隐患,王先洪和同事们坚守着“守护好每一座桥”的职责。
【点评】
“大家一定认真检查,核对各项监测数据,确认一切数据正常,保证大桥安全。”每次开展桥梁安全监测,王先洪都会反复叮嘱工队人员细致检修、不留隐患。一敲、一测、一拧、一望,然后赶赴下一座桥梁进行巡检作业和数据监测,王先洪和同事们始终全身心投入、毫不懈怠,为的就是通过及时精心维护,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穿桥墩、攀钢梁、敲螺栓……桥梁巡检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守桥人”的工作繁琐而紧张。他们的心愿都是共同的:各项监测数据正常、及时排查清除隐患、望着通过的列车安全平稳驶向远方。
然而,要达成这样的心愿,“守桥人”需要付出不寻常的努力。王先洪所在的工电段周边山高林密、地质复杂;高铁桥梁维护需在夜间进行,可视条件有限,要利用“天窗点”对多达20余万颗高强度螺栓分批次进行防松防脱检查;冬天遭遇大风天气,人被吹得浑身哆嗦,夏天使用电磁加热设备,作业人员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条件艰苦、考验重重,一个个“守桥人”用坚守和付出,将保障列车安全通行的职责融入每一次锤敲手拧、每一次监测比对。
桥梁巡检监测必须细致入微。小到一颗螺栓松动、一处数据异常,都可能带来风险隐患,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运用高精度设备和手段监测桥梁整体情况,王先洪和同事们还定期对梁端梁缝距离、活动支座倾角等进行人工监测。巡检时,王先洪经常亲自上阵,顺着检查梯下到桥墩墩台仔细查看,确保支座不存在开裂、锈蚀、变位等问题。为了对桥梁各部细节进行检查,他还需要攀爬几十米高的刚性吊杆,使用敲击辨音等常规检查方式:“如果有木木的杂音,说明可能是有砼脱落露筋、螺栓松动等病害,需要及时查找病因,有效进行整治。”正因如此,有人把桥隧工称为“桥梁医生”。只有把认真负责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细节,精准查病因、及时除隐患,才能守好桥、护好路。
坚守源自责任,奋斗铸就不凡。从往来奔波清理垃圾、给游客提供更优美环境的景区环卫工人,到在人流密集的车站为旅客提供暖心服务的铁路员工,再到加紧施工、抢抓工期的工程建设者,众多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与付出。每个人立足自身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必将大有可为、干有所成,形成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
【人物】2023年“最美职工”潘阿锁
【故事】潘阿锁,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副部长。面对高速电梯研发技术由国外垄断、价格居高不下的困境,潘阿锁立志要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梯,并带领团队深耕新梯研发领域,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截至目前,他的4项技术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创造效益8000多万元。前不久,潘阿锁入选2023年“最美职工”。
【点评】
2020年2月,一段工作人员乘坐无接触式“声控电梯”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这部电梯的设计团队带头人,正是潘阿锁。
厚积方能薄发。无论是短时间内攻克无接触声控技术难关,还是研发高速电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无不得益于日复一日的技术沉淀和不弃微末的努力攀登。正如潘阿锁所说:“凡事多做0.01,拒绝差不多,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卓越不凡,做到最好。”潘阿锁十七年如一日专注于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努力把小事做深、做细、做好,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劳动者树立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榜样。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能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沉浸在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的世界里,上班时钻研维修技术,午休时在职工书屋里捧着专业书“啃”,?遇见不懂的地方随时向单位的工程师、老师傅们请教学习,奠定了潘阿锁扎实的专业功底。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业绩属于实干家。不论身处什么行业或岗位,只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也能给电梯乘客带来乘坐体验的大提升。深耕电梯行业多年,潘阿锁始终关注不同群体乘坐电梯的需求。针对老楼加装电梯底坑深度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潘阿锁发明了电梯机械阻止装置技术,使电梯井道底坑深度降低了50%以上,帮助更多居民圆了电梯梦。勇于突破、敢为人先,把踏实肯干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和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技术创新找到方向、注入动力,也能切实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真空设备研发中心首席技师温伟……2023年“最美职工”都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用坚守、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在平凡岗位上浇灌出绚丽的劳动之花。
所有的不凡,无不基于平凡的日积月累。广大职工要以身边的榜样为标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恪尽职守、担当尽责,在奔跑追梦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
【事件】5月20日,因“520”谐音“我爱你”而受到年轻人青睐,成为每年结婚登记的高峰期。今年5月20日,恰逢周六休息日。为满足新人在5月20日登记结婚的愿望,河南开封、广东深圳、四川绵竹等地婚姻登记机关正常为新人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受到广泛好评。
【点评】
通常而言,各地婚姻登记处的办公时间是法定工作日的周一到周五。但对于新人而言,选在5月20日这一天结婚,蕴含着彼此之间的情愫,寄托着相伴终生的期许,别具纪念意义。回应群众期待,调整工作时间,相关部门“为爱加班”,以便利服务成人之美,为有需要的新人送上了一份甜蜜祝福与浓浓暖意。
日常工作虽有上班下班,群众需求不分周中周末。现实中,由于工作时间不便请假,或者临时遇到突发状况,人们难免需要在非工作日、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面对群众的办事需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让群众少跑腿”“为大家办成事”,正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体现。
8小时以外,双休日之中,不应成为公共服务的“盲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政务服务中心“午间不间断”,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陕西省西安市多个区县市民中心“周末不打烊”……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时间的延长,换来了服务效能的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提高。各地政府甘当“店小二”,彰显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丰硕成果。
政务窗口,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工作人员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及时详尽回应诉求、尽职尽责完成工作。很多群众反映:门不难进,脸不难看,关键事也不再难办了。时下,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把群众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做,既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取消单位介绍信,到“一部手机办登记”,再到最近国务院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我国婚姻登记流程逐渐简化,成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生动缩影。手续“瘦身”、流程“减负”,服务不能“缩水”。这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树牢公仆意识,磨炼工作本领,让服务跟着需求走;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员调配和激励机制,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给予工作人员更多关怀。坚持倾听群众心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所需,将为民造福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
【人物】沈阳农业大学教师王一夫、赵野夫妇
【故事】王一夫、赵野夫妇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两人响应学校号召,分别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胜利街道马莲屯村和朝阳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学校到农村,他们带着年幼的女儿,在乡村振兴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点评】
“我们都觉得,到乡村去大有可为。”这是王一夫、赵野夫妇的心声,也是不少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的心声。驻村一年多来,王一夫、赵野夫妇以自己的辛勤付出,收获了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
来到农村,想把工作做好,重在结合实际、发挥所长。驻村之前,王一夫是学校创业办主任,常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熟悉农业生产新技术和生产理念。请专家指导,查资料研究,王一夫帮助村民改良地瓜种植技术,为“马莲地瓜”打开销路。赵野充分发挥做组织工作的丰富经验,为村党支部做党建记录模板,带着村民一起布置图书角,担起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既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又勇于尝试、善作善成,王一夫、赵野的工作成效,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就应该把自身所长和振兴所需结合起来,更好施展才华、得到锻炼,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需要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学会跟群众打交道,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为了把工作做好,赵野经常白天在村里走访,晚上把女儿哄睡后,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案头工作。持之以恒的付出、全心全力的倾注,换来的是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点燃的是乡亲们奔向更好生活的斗志。年轻人扎根乡村,应该真正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与广袤乡村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合力。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希望。如今,越来越多像王一夫、赵野夫妇这样的年轻人,奔赴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有生力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用多年的努力为村里蹚出一条“旅游+生态+产业”的发展新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党支部委员邓小燕,带领村民种植优质水稻超过1万亩,带动2000多名群众年均增收1.2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大学毕业后来到南疆乡镇一线,与科研院所对接引入近千个棉花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效益对比,激活了基层工作“一池春水”……在乡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优秀青年们正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更加美好、乡亲们更加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在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焊花闪耀,映照工匠精神
【人物】“电焊花木兰”易冉
【故事】易冉,中共党员,电焊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在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从事重载铁路货车焊接工作。从业20多年来,她参与焊出的8万多辆新型货车质量全优,主持、参与了30多种型号新车试制,先后率队参与焊接攻关项目试验100余项(次)。她被誉为中国“电焊花木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最美职工等称号。
【点评】
铁水的温度,在1100至2300摄氏度之间;电弧的温度,在6000至8000摄氏度之间。从业20多年,在这两种温度间,易冉将焊接从普通的技术升华为高超的技能。闪耀的焊花,映照出一个大国工匠对职业的热爱与赤忱。
“焊工手里有团火,四季炙热无法躲。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全是灰。”脏、累、热,是电焊车间的最大特点。穿上两层厚厚的长袖工作服,提着几十斤重的焊丝来回走,脸被高强度电弧光灼伤……条件越是艰苦、任务越是艰巨,易冉就越是努力。“焊花把手臂烫得冒烟,也绝不停弧”,彰显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的意志品质。从车间的底架转胎班到国际焊接大赛的竞技场,从工厂实习生到26岁时成为湖南省当时最年轻的电焊高级技师,易冉一路下苦功夫、磨砺技能,收获了成长,赢得了肯定,实现了自我价值。
潜心钻研、锐意创新,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新车型,既要重载,又要高速,还要经受高寒、高温、高腐蚀等复杂自然环境的考验,焊缝上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不畏难、不认输,易冉铆足“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一股子劲儿。多角度反复试验,使手工操作达到数控机械手精度;采用小月牙形摆动手法施焊,攻克复杂难题;独创的“小摆快频”焊接操作法,入选中国中车绝招绝技……敢啃“硬骨头”,能打“硬仗”,靠的是把匠心与创新融为一体,精益求精、细节创新。不服输、爱钻研,既苦干、又巧干,易冉把职业价值标注在一次次探索创新中,成为企业推动“三个转变”的顶梁柱。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云南,铁路职工张凯从事听漏工作14年,累计避免水损耗约115万立方米;在福建,陶瓷匠人卢佳伦通过近10年苦心钻研,成功复原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在湖北,电力检修工人胡洪炜和团队研发和改进了十几种带电作业工器具,实施了世界上首次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直升机带电检修……许多像易冉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用时间淬炼本领、用汗水浇灌理想,将工匠精神书写在平凡岗位上,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承担起培训焊接机器人技能的任务至今,易冉的工作室已经培养出几批专业的焊接机器人、机械手操作工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更多青年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人物】民间河长胡福庆
【故事】77岁的胡福庆,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民间河长。2014年至今,他每天义务巡查河道、清理河道两侧垃圾,采样测量河水相关数据、监督水体环境质量。8年多来,胡福庆累计巡河里程超6000公里,巡河时间超4000小时,写下巡河日记3000多篇,以奉献和热爱守护水清岸绿。
【点评】
在胡福庆家里,标注采样日期和样本质量的一个个水瓶,记录水体特征与河道状况的一本本日记,见证这位民间河长多年如一日的巡护足迹。没有报酬,无论寒暑,胡福庆巡河脚步从未停歇,为守护水清岸绿贡献着力量。详细的日记,也为“黑臭河”变身“清水河”留存了生动“印迹”。
虽然是民间河长,但胡福庆干得不马虎,还摸索出了一整套巡河护河的经验。从自制一根既能收集垃圾又能测量河水透明度的捞竿,到自费购买水质检测设备并学习测量水样指标,再到结合日常记录、月度分析对河水作出“体检报告”,胡福庆不仅装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9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