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一座三层金色盔顶式木楼掩映在柳浪浓阴中,日夜眺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

1807年前,这里是东汉末横江将军鲁肃的“阅军楼”。

1263年前,诗仙李白登临览胜,吟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从此,“岳阳楼”正式命名。(1)

976年前,北宋政治家、名臣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下一篇传诵至今的散文楼记。

1984年,岳阳楼最后一次大修顺利竣工,至此,这座历尽沧桑、屡遭毁坏的千古名楼终于迎来灿烂的曙光。

然而,细心的人们在寻幽访古时不难发现:岳阳楼一楼、二楼各陈设一幅几乎完全相同的《岳阳楼记》木版雕屏

一楼两雕屏,孰真孰假?这背后又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秘?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洞庭湖畔的岳州城来了位新“知州”,名“滕宗谅”,字子京,河南府人氏。

岳阳楼的“重修”工作便在这位新知州到任后的第二年开始。(2)

除日常政务外,滕子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项浩大工程上。

重修岳阳楼是需要大笔金钱的。然而在既不得动用国库银两,又不能向民间敛财的情况下,钱从何来?正因要解决这样一个棘手问题,这位新知州灵活的经济头脑和高超的治理能力才再次得以彰显发挥。

司马光《涑水记闻》一书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

也就是利用岳州民间长期以来存在的欠款、宿债严重问题,由官府列出双方名单并代为追缴,所得部分即充公用于修楼。这真是一个极妙法子:既解决了理之不清的债务纠纷,又为修楼工程集得大笔资金,且滕知州还因此得到全体岳州百姓的认可和信赖:“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

重修后的岳阳楼气势宏伟,“极雄丽”壮观。登楼远眺,洞庭风光尽收眼底,正应了诗仙李白的那句赞叹: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3)

而修楼工程还在进行当中,滕子京便已开始思考另一件大事了。

他在等,等一篇比岳阳楼更加不朽的“楼记”的到来。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刚刚从邠州改任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在此期间,他收到大中祥符八年同榜进士、好友滕子京寄来的一纸“求记书”,并一本《洞庭秋晚图》。

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告知范仲淹重修岳阳楼事,并嘱其作记文一篇:

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人黄军建在其撰写的《〈岳阳楼记〉千古不朽之谜》一书中认为,滕子京这封《求书记》直接促成“楼记”的诞生。黄军建说:“《与范经略求记书》可以看成《岳阳楼记》的‘母文’,是‘母文’孕育并催生了《岳阳楼记》的构思成文过程。”

关于这篇千古不朽的散文“楼记”,一直以来流传的说法是: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州,而他的创作则完全是凭借想象,以及观太湖水、看钱塘潮时的亲身经历,融会贯通而成。(4)在文章最后,这位心怀家国天下、始终不放弃理想和初心、并有着顽强意志的仁者喊出的那句千古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岳阳楼记》成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之后不久便与其他“唐贤今人诗赋”并刻于石碑之上,直到被毁。(5)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如今人们看到的《岳阳楼记》木版雕屏乃是清朝乾隆间大书法家张照手迹。

张照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苏娄县人,以行楷擅名天下,常为乾隆代笔。

据黄军建考证,公元1743年,时任岳州知府的黄凝道重修岳阳楼。楼成时,恰遇刑部尚书、供奉内廷张照押粮途经岳州。黄遂亲往码头恭迎,殷勤致意,并请张照手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张氏盛情难却,遂于酒后吮毫搦管,以楷体写就。

书成,黄凝道聘良工巧匠以12块紫檀木精雕,嵌于楼壁之上。

这方雕屏文即绝美,书亦工丽,材并珍贵,遂成当世精品,为四方叹赏惊羡。

之后,1933年1月11日出版之《大公报》上刊出署名岳州警备司令“段珩”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雕屏跋》,提到这方珍贵雕屏在当时的一些“曲折”经历:

“民国二十年夏……尝闻张书范记原版,尚藏鹿角。几经查访,始于翌年冬……得之于吴南屏世家……计楠木板十二幅……视诸翻版,判若天渊。”

这段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张照手书之原版雕屏当时并没有悬于岳阳楼上,而是在吴南屏后人的家中寻得;且“楼记雕屏”已有诸多“翻板”,楼中所悬,很可能是精心仿制的“赝品”。

据此,从1743到1931年这188年间,张照手书的原版楼记雕屏发生了什么?它为何会脱离应存之处,而出现在民间?如今人们看到的两块雕屏,究竟真伪如何?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发生在咸丰年间一起影响深远的“文物盗窃案”!

当时的岳州知府姓魏,登楼观览时对雕屏爱不释手,遂监守自盗,将雕屏取下,拆开装船,欲偷运出州。但途中忽遇风浪,舟船翻覆,雕屏也落入水中不知去向,直至数日后渔人在洞庭湖鹿角码头附近打捞出水,并为吴南屏以120 两纹银购得。

吴氏购得雕屏后,除对毁损的“歌”、“互”两处实施修复(6),还另外仿制了一幅。民国二十二年,岳阳楼再次重修,岳州警备司令段珩担任委员长,又从吴家购得这两块雕屏,并将“真迹”悬于二楼,而一楼挂的则是仿品,又将雕屏“失踪”之谜写进“跋”文在《大公报》发表。而后史学家何光远作《吴敏树传略》,吴敏树即“吴南屏”,也述及此事,至此,这宗“盗案”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但张字雕屏的迷雾疑云却并未完全澄清。

段珩《〈岳阳楼记〉雕屏跋》文中说:“相传此书初出,见者争美。郡守聘良工镌藏府署,供拓帖需。复翻刻同幅,施金漆,嵌楼下,以耀外观。”

由此,则黄凝道当初便刻了两幅雕屏,这另一幅“真迹”现在哪里?

又据考证,魏姓知府盗屏时为掩人耳目,也翻刻过一幅,则真假屏共四幅之多,“1986年有人在岳阳市吕仙亭遗址附近发现楼记雕屏残匾,有5块,长1.95米,宽0.28米,质材为樟木,落款亦为张照,后证实此残匾原为一道士保存,共34块,字迹比二楼雕屏略小,但书法、治印均有过之而无不及,”黄军建说,“这是否是‘镌藏府署’的原件呢?这一幅与二楼那一幅,孰真孰假,乃是一谜。”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四幅雕屏,真真假假,两方现世,而另外两块存身何处?也许只有等到全部雕屏集齐,这一宗谜案才能彻底破解吧。

良工巧匠下一句,良工巧匠下一句是什么

注释:

(1).另说“岳阳楼”命名始于唐代名臣张说,但因李白数次到访岳阳,其诗并皆经典,因而倾向“李白说”者居多。

(2).据《宋史》等书,滕子京是因“泾州挪用公款案”遭御史大弹劾而“贬官”任岳州知州,然此案实为冤案,南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史料有明确记载。

(3).此匾现悬挂于岳阳楼三楼。

(4).关于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目前四说并存,较普遍的说法是范氏未曾到过。

(5).据考证,《岳阳楼记》最初由苏舜钦子美书丹,邵竦篆首,刻在石碑上,同时刻上的还有一些吟咏岳阳楼的著名诗词,时称“四绝碑”,此碑于宋元丰间被毁。

(6).今二楼雕屏仍可见“歌”“互”两字极明显的修补痕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