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摘要:中国教育转型,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发扬并努力践行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
一、时代发展呼唤教育家精神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打造高品质学校”,到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A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国教育当务之急,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培养和造就能够支撑国家科技事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以数字化为主的智能革命,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掌握尖端科技的国家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A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但目前,“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有时还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材施教、个性成长有时被忽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A总书记呼吁“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离不开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教育家和教育家型教师。今年“六一”前夕,A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寄语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培养党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二、教育家精神的特质与内涵
言及教育家精神,必须先提教育家。何为教育家?按照孙孔懿先生在《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分类,教师(校长)类教育家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类专家,属于教育实践家,或者说是实践的教育家。教师(校长)类教育家,是指有创新、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所有的教育家一样,崇高的人格、闪光的思想和丰硕的业绩,是构成其内涵的主要元素。
这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教育家的显性元素。对于“三立”的理解,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说的“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是就道德操守而言;“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是就事功业绩而言;“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显然指的是将真知灼见形成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就教育家而言,所谓“立德”,应理解为树立崇高的教师品德,用教师自身的高德大行,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代学生的道德品行。
所谓“立功”,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教育创造,培育出一批批既全面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成就一所所品质一流的学校。
所谓“立言”,就是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并坚持践行,最终披沙拣金,凝练、升华出具有独特个性魅力、能够传布久远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教育家精神,包括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和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
三、践行教育家精神,情系家国、甘于奉献
立教育之德是立教育之功和立教育之言的基石。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关乎人性改造,进而影响国运兴衰、民族未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教师有大爱,学生就有大爱;教师有情怀,学生才有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教师群体和教育生活的道德水准,决定着这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7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