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凝聚力量、滋养人心、文明社会的力量。新的历史时期,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色,钻研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有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发展能力,掌握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特色理论体系和话语逻辑思维本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特色,包括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唯物主义”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属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观。正是在科学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彻底的人民性特征,即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一种持续更新和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社会主义这一“大时代”中的一个“小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关乎政治与国家安全,与利益、权力和权利以及社会发展、时代氛围等密不可分,绝不是闲来无事的‘打油诗’,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全球政治制度演变和格局发生变化时,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凸显,其作为社会制度构建工具,对本国制度改革具有指引功能,并能通过宣传或教育途径,更好地维护政府权威、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属性。A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A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并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不能丢,强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属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即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物质生活实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变化是意识形态变迁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重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初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下,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基于对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当下社会发展实际的剖析,通过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色与话语建设逻辑关系
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影响力,使其能够被人们信服和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色”是话语建设的“根基”和“核心竞争力”,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一,多元文化场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要凸显“原则性”。多元文化场域是当前我国文化场域的主要特征。主流文化场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的,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然而,我国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文化场域,如精英文化场域、大众文化场域等,它们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相互交织和渗透。精英群体、大众群体在新媒体境遇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各类主体都有可能成为话语权建设主体。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但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会给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坚守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提升话语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多元文化场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要凸显“异质性”。在网络环境下,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载体进行渗透,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这些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6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