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与外延尚未被严格界定,但从获得感提出的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主旨应该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由于切实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的时代命题。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学科、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与方法及师资等教育资源,促进国内高校内部突破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由于有外方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外籍教师等诸多教育元素的参与,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加之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学习能力不足,在长期文化冲突的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信念及价值观的掌握和认可度不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和价值冲突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培养坚定的中国立场。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影响因素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体系特殊性不匹配,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渴望和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难题,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陷入中外教师教学理念“有冲突”、中外课程体系“不融通”、中外教材内容要素“难衔接”的困境。相较于一般高校,学生在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更多地受到了教学资源传播的外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沿用的是国内一般高校的内容,没有及时呼应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需求,因此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实际教学中,为达到出国留学的外语要求和缓解全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在课时分布上存在重外语和专业课程、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课堂大班教学、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环节,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不能完成知行转化,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自觉的感情契机。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者背景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内容的传播途径和现实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教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所有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教育、指导和引领职责的工作人员。施教者教育方式的运用和自身人格魅力、学识涵养、专业素质等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获得感的高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者来源复杂,外籍教师占比较高,他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其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方教师中也有很多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不高,在教育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和中外文化理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中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准备不充分,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阐释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相对不足,缺乏对重大实时热点问题的解释力,教育供给不能满足国际化育人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底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与其他教育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学生长期浸染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追捧西方文化、个人主义观念明显、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第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高自尊、低成就感的群体特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是被动参与,获得感提升的内在动力减弱。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好,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信息,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入学后重心主要围绕出国,比较重视外语课程和外方专业课程学习,学习目的性很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和作用认知不足。同时,其失败的高考经历或从进入小学初中以后屡屡受挫的成长经历中体验到成就感较少,导致自卑心理和矛盾心理比较突出,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表现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无作为,内在动力减弱,对教育者传递的国情、党情、世情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进入大学后,特别容易被外方教师带来的教学方式所吸引,内心比较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和动画式的表达方式,擅长网言网语。如果教育者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内容表达,教育方式基本还是以说教为主,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化和多元化,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受教育者在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的认同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宗旨的根本保证。笔者所在学校在厘清中外合作办学高职的特殊性基础上,对中西文化交融、知识与价值观碰撞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文化自信教育为统领的大思政格局。为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教学模式接轨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合作办学中抢占文化传播制高点,在决策组织中把握话语权。二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体系中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业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守合作办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立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从决策层上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是构建学校抓中层、带学院的立体化“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重点工作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指明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行为养成、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设立苏绣、书法、国画、太极等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四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学校教育布局的内在之魂,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5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