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个好事,俗话说动一动,十年少,然而在生活中,各种因运动不足或过量导致的意外情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我们先了解下,运动与健康的直接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个人开展运动锻炼的初心是为了增进身体健康,但实际上因为运动本身的特殊属性复杂,许多人在运动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初心。这并不奇怪,也不可惜,毕竟在体育潮流下的运动锻炼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新兴社会现象,不要说普通百姓,专家们也常常将体育和锻炼混为一谈。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的统称,它最大的特征是群体性。
而运动呢?运动狭义上本身仅仅是指人体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身体动作,是体育概念中的核心本质,本质是个体。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体育是最高理想,运动是实现途径。体育包罗万象,有形的无形的内容太多,健康、娱乐、社交是体育中重要的个体需要,而理想的表达离不开运动这个途径。
从个人角度出发,这三者的实现需要不同的个人参与方式:健康最特殊,实现的途径只能是主动式参与,而且要讲方法;而娱乐和社交目标的实现则既可主动式参与也可通过观察者角度实现,尽管也要讲“方法”,但后两者其实比健康的获取更便利。
通过运动获得健康的方法有许多,但目前主流的以竞赛为代表的训练方法。诚然,没有训练就没有运动,但竞赛导向和健康导向的训练理念同根异途,这里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归类的内容有许多。
当人动起来以后,作为基本社会属性的娱乐、社交需要就自然出现了。当然了,不动也可以获得,比如观众。而从产业角度出发,容易获得规模化效应的娱乐、社交自然被推动方所看重,而个体化极强的健康就成了推动方必须面对却收益艰难的部分:不能摒弃却又无法规模化,于是变成被高高举起实则淡化的运动核心概念。
运动的健康、娱乐、社交这几个特征,在实际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清晰地界定出它们之间的界限。
推动方熟练地运用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特征,巧妙的将运动而获得的健康、娱乐、社交混为一谈,让许多运动者陷于知障中。他们也许提供了大量的看似有效的运动方法和指导,但效果很难做到人人适宜;而在这些“科学”、“先进”的运动理论后,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让“健康获得”看似清晰可见,再让更多的人参与以打卡、比赛形式的各种线上、线下社交目标,进而达到类娱乐的全民愉悦才是根本。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运动健康知识的缺乏、竞赛的诱惑、看似等同于健康增进的运动成绩(表现)提升,都为身体的各类意外埋下了隐患。合理恰当区分好运动的健康、娱乐及社交是解决无效甚至有害运动的前提,是对个人健康的负责。
然而,客观看待在运动过程中这三者之前确实存在彼此难分难解的交织关系,我们很难将它们清晰的区分出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用到思维导图的模式了,让我们最大限度的兼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和平衡。
我们应该要确定自己运动的根本目的和渐次需要,并清晰的认清楚这些目的的获得及保障条件。只有明智的运动者才知道主次之间的宝贵性,幻想都要的贪婪者往往一无所获。
比如,健康目标。
个人存在什么健康需要?可以通过哪些运动获得?这些运动需要怎么科学安排?需要哪些专业设备和指导?运动的场景如何?运动的伙伴如何?运动的收获如何?等等
同理,社交需要。
个人需要什么什么类型的社交?可以在哪种运动场景下实现?这种运动场景需要哪些硬件、软件准备?这种场景的运动风险如何?等等。
而娱乐要求通常是伴随着这两种需要共生的,所以组织方式、活动形式尽管各个不同,但都能为旁观者带来乐趣,这也是各种大型专业运动会和娱乐性运动节目都广为不同群体喜爱的根本。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社交活动与生俱来的的一个衍生物是攀比,娱乐自带的属性之一是无脑,这两个产物单独发挥的作用都有限,而两者在运动中一结合就容易变成健康的杀手。
个人认为:运动中实现难度最大的当属健康,而制约因素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虽然专业并不是靠某些证书就能体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2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