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压舱石 破除潜规则廉政党课讲稿

稳住压舱石 破除潜规则廉政党课讲稿
    在古城苏州的文庙内,矗立着一块平常无奇的石头。相传,三国时期吴人陆绩从郁林太守卸任时,全部家当不满一船,船吃水太浅无法航行,只好搬来一块大石头压住船舱,才得以航行。后来,有人把这块石头留了下来,取名“廉石”, 向后人昭示陆绩两袖清风、廉洁奉公.船上有廉石,可以稳定船身、乘风破浪,心中有廉石,就可以激浊扬清、抵御不正之风。今天,我以《稳住压舱石 破除潜规则》为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以交流。
    一、如何看待潜规则
    (一)潜规则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对“规则”的解释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具有公开性、强制性、规范性和合法性的特征.正是无所不在的规则引导着我们生活,规范着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潜规则是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的。由字面意义解释,“潜”即“暗中”“隐而不露”,潜规则即隐藏的、看不见的规则。“潜规则”俗称行规,在明朝的一个近义词是“陋规”。一般认为,“潜规则”这一概念是由学者吴思1998年提出来的。按照他的理解,潜规则是隐藏于社会正式规则之下,背离社会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以获取最大私利为终极目的,并能够在社会大行其道的一种行为约束。也就是说,潜规则是指无明文规定但暗里通行,有一定认可度并且实际起一定作用的规则。现实生活中,它往往以各种近似正当理由出现,人们在趋利避害的过程中从观望、试探、从众到形成惯性,逐步成为一种为部分人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潜规则的特征。与正式规则相比,潜规则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一是隐蔽性,这是潜规则的最根本特征。潜规则既不能公开,也不透明,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 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无处不在;它虽然上不了合面,见不得阳光,却为利益相关者所默许。二是功利性。大凡一种潜规则,都不是无端出现的,总是伴随着某种功利.它的形成和通行,无不围绕一个“利”字,而这种“利”往往是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为某些人谋取私利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三是违规性。潜规则虽然是一种“规则”,但它是一个打了引号的规则。它采取的是不合法、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违反了公平竞争规则,挑战和损害正式规则,损害公共利益,不管其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违法违规的东西。四是欺骗性。潜规则往往以正当理由出现,体现的是“合法伤害权”。由于潜规则普遍存在,容易迷惑人,使人产生“从众心理”,至于是否违法违规,根本不当回事。五是多样性。在不同的行业,就有不同的潜规则,即使在某一个行业,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工程承包、药品耗材使用、经费下拨和物资配发等领域,主要以“中介费”“劳务费”“介绍费”“好处费”等“回扣”名目支付给有关负责和经办人员;学术界课题竞标要开支“公关费”, 报刊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等等。
    (三)潜规则在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人际交往上收红包、搞交易。把人际关系货币化,认为送红包是礼尚往来、是表达感情,不送心里不安,收了心安理得,送得执着,收得顺手,越送越大,越收越多,逐渐把礼尚往来变成金钱往来。受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影响,把工作关系变成交换关系,认为不跑不送办不成事,收了拿了不好意思不办事,这实质上是搞权钱交易。某医院院长利用职务便利插手医疗合作项目,收受贿赂218万元;以竞争上岗为借口,定期对科室领导进行轮换“洗牌”为索取礼金创造条件,先后收取医院科室及个人礼金125.95万元,另有830万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作为一院之长,如果按正道走路、按规矩出牌、按品德立身、按操守履职,即便得不到继续升迁,其事业、地位、家庭依然值得周围的人羡慕不已。然而他对社会上的一些潜规则看之认之,把一些与个人、企业老板的经济来往看成是人之常情的人际交往,不该收的收了,不该要的要了,使自己在经济违法违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陷落身败名裂的境地。二是在落实工作上打折扣、搞变通。原则性不强,灵活性有余,把单位利益、群众利益扩大化、绝对化,认为为了单位、为了群众就可以在执行制度规定上灵活变通,抱着“自己不贪不占”的心态、以“集体研究决定”的名义违规办事。我们经常听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中的“对策”就是典型的潜规则。三是在行使权力上徇私情、谋私利。把职位当资本,拿权力作人情,认为中国就是人情社会,有能力不办事,情理上讲不通,面子上过不去,给别人办事别人才会给自己办事,信奉“有利可图,又为何不图”的腐朽思想。利用职务之便,为熟人或自己的亲友介绍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等项目,或是接受请托违规使用干部、办理人员调动,等等。这实质上是以权谋私。四是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摆阔气.把豪华高档作为接人待物标准和工作生活态度,认为接待领导、款待客人,标准低了不热情,档次越高越重视;工作生活条件越舒适、基础设施建设越超前,单位发展的形势就越好。这实质上是享乐主义。
    二、破除潜规则的当前态势
    我感到用“稳中向好、好中有忧”,总结得比较恰当到位,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一)“好”的是刹车踩了,“忧”的是惯性还在。特别是经受过巡视、审计,纪检、巡视、审计三把利剑同向发力,从现实情况看,巡视、审计的遏制震慑作用确实已经全面显现,但有时又造成了另一个倾向,该花的钱不敢花、该办的事不愿办,为什么,就怕担责任,这也是不对的,现在用权花钱任性的普遍少了,但不识时务、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人依然存在,就是在这样的高压严治之下,任性妄为的行为仍未杜绝。
    (二)“好”的是共识有了,“忧”的是问号还在。可以说,从上到下,各级对抓风气都举双手赞成,对跑找要送都深恶痛绝,对越来越好都充满信心,但认识上还有游离,事到临头就“当局者迷”,轮到自己就另当别论,找人帮忙不送点东西心里不踏实,成长进步不找找关系就觉得不托底,这种心理一方面与大环境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我革命的艰难性。
    (三)“好”的是作风转了,“忧”的是顽症还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基本刹住了,没人敢直接用公款吃喝了,平时应酬少了,生活方式健康了,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顽疾没有根除,老“五多”没治好、又冒出了新“五多”, 各种形式的检查、考核、评比接踵而至应接不暇,各类登统计都要求“处处留痕”,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耗费在应付检查上,甚至引发了弄虚作假问题,回归健康的工作方式还任重道远。
    (四)“好”的是笼子紧了,“忧”的是漏洞还在。约束权力的条条框框多了,管钱管物的岗位没人争了,花钱谨慎了,但一些敏感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管是不是真正健全起来了,恐怕还要打一个问号,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五)“好”的是压力传了,“忧”的是盲区还在。形象地说,就是上热中温下冷。从我们自身的情况看,大家普遍都感受到了审计巡视的压力,但有一个现象就是,越往下信号越衰减,越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信号越弱,不客气地说,个别单位、个别人员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侥幸心理依然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还要下很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2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