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可见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多重身份的。根据不同的场景而发生转换。在执教的生涯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调皮的、好动的、听话的、不让人省心的等等。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拒绝与人交流,完全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小学生特点,帮助其走出困境。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健康成长。
三年前接手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有个叫子轩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在班上天天大哭大闹,拒绝与人交流,老师、同学与他沟通均无果。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人一筹莫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优先位置。经过打听,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常年在广东打工,开学这几天回来给小孩报到。现在又外出务工了。突然而来的变化让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我立刻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取得了联系。接通电话的那一刻起,子轩同学似乎有说不完的委屈与不适。我在旁边静静的候着,没有打扰他们的谈话。结束通话的那一刻起,他平静了下来。心里似乎得到了一种安慰与释怀。
趁着这个时机,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似乎减少了很多。我以平等、亲切的口吻和他讲:“只要你听老师的话,不哭不闹,和同学交流,在校可以用老师的手机与妈妈通话”。他点了点头,至少他有改变的意愿,已经往前迈出了一大步。诚然,我深知教育孩子不是三两天的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或许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不一样。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材的,只要方法得当。慢慢地我发现,子轩同学终于开口和老师交流了,虽然话不多,但至少他有进步,有成长,有改变。让人倍感欣喜。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历,鼓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且最有成效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老师的鼓励和赞美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慰藉,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导致他们的心理极其脆弱。在此情况下,老师应与这些孩子多沟通交流,多多鼓励和赞美。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指出:表扬和批评,跟孩子建立的是纵向关系,背后的目的是试图操控孩子,而鼓励更利于建立平等且稳定的横向关系。
在与子轩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而是与他交朋友,取得他的信任并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他不像别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不是不想,归根结底还是俱怕心理,怕自己答不好,让人笑话。强大的自尊心在作祟。我不能忽视这个学生,更不能放弃这个学生,先是夸夸他按时到校,是个遵守校规的好孩子,然后邀请他回答问题,他没能开口回答,紧接着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中,子轩加油,子轩加油……最终站起来了,虽然断断续续地讲了几句,我毫不吝啬地给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他露出惬意的笑容。似乎真正找回了自我。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的正面引导,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为此要着重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让孩子一天天长成优秀的模样。作为老师要及时正确引导。由于子轩对家人的依赖性太强。在学校显得格格不入。比如中午放学吃午饭,他不会像别的孩子听到口令主动排队去食堂吃饭。而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呆,在子轩看来,吃饭应该有人叫,他把学校想像成家里。我耐心地的教导他,如果不按时吃饭,会有很多危害:身体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智力下降等等。班上是一个大集体不是家里在校要听指挥。听到口令要自觉去排队,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作为老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引导,有了很大的改观。一到吃午饭时间,他跟着大家一起去吃饭了,他终于跟大家一样了老师再也不担心他不吃午饭了。
而今,这个孩子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变得阳光、自信、活泼。按时到校、按时吃饭、听老师的话,数学成绩在班上第一名,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可见没有所谓的不可教育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那些在老师看来不是那么乖巧的学生,也是可以调教好的。其实在老师眼里,没有所谓的优等生与劣等生,只不过是个别学生有些独特而已。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只需静等花开。让每一朵花都能尽情绽放!吐露它的芬芳。我坚信:教育因我而美丽。我坚信:中国的教育定会大放异彩;我坚信:未来可期,流年笑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