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高质量发展的底部支撑。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的共识和战略抉择。深刻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
从理论逻辑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仍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传统经济发展注重衡量规模、速度、结构等不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强调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突破,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方式、结构、动力等深层次、根本性的改进,提升活力与创新力来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发展。
从历史逻辑看,高质量发展顺应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的客观规律,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各地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产业和做大经济规模。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文化、健康等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现实逻辑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结构协调、方式优化和成果共享的发展。在“先富带后富”发展导向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部分地区、领域和群体实现率先发展,但同时导致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协调发展关系的根基性作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更注重改变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粗放投入发展模式,构建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遵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探索符合县域实际、各具特色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县域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而非短期平衡,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即大力破除低效无效供给,培育新产业,塑造新优势,降低实体经济的显性成本和隐性障碍。“破”和“立”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降”要求更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以动力变革为关键抓手。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的需求侧是消费引领,供给侧是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挖掘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增长点,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升级,促进新兴消费发展,又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壮大人才队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城乡融合为着力重点。城乡分割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与增长乏力的制度性根源。坚持系统观念和一体化理念,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互动、公共服务和生态治理等融合发展,注重新型主体培育和特色产业体系建立,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城乡融合共同繁荣。以制度创新为重要保障。深化制度创新能有效释放发展潜能,促进发展动能转换,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体制不优、机制不活和支持政策不力等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等重点制度改革,构建形成统一规范、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和生动实践,呈现出系统性和开放性,又因县域空间、发展基础及政策环境等差异性,具有很强的特色性和实践性,其重点任务是统筹国家部署和区域发展的结果。建设县域现代产业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专业化程度高、支撑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县城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龙头作用。全面推进县域乡村振兴。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艰巨任务,更高效率地配置生产要素,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弱项。推进高水平开放与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竞争或合作关系,以整体共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构建现代化消费服务体系。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出发点、落脚点,补齐县域道路、环境、数字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卫、养老、文化等服务体系,以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财政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成效。长期以来,**财政非常重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级财力保障机制、优化政府债券分配、加强库款调度、完善考核激励等,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县级财政基本保障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提升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出台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强化省级财政支出责任,减轻县级财政负担。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级财政收入稳定性。持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注重加大脱贫地区等特殊类型区财力倾斜,单列资金对39个欠发达县域实施托底性帮扶。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引导县域现代产业发展。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升级,推进重点技术改造和产业园区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天府旅游名县、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拓展县级业务,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凝聚多方力量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政府债券向县级倾斜力度。坚持用足用好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支持县域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2023年末全省政府专项债务余额达1.26万亿元,其中99.7%用于支持市县各类项目实施,保障县域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政府专项债券因融资成本低、作用机制直接、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效应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完善县域经济分类考核激励机制。省委、省政府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出台和落实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对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评选发展强县、进步县和先进县。同时,建立财政激励引导政策体系,实施高质量发展成效总体激励和分区分类分月激励,引导各地真抓实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积极防范化解县域面临重大风险。实施市县财政改革两年攻坚计划,督促市县补齐财政改革的短板缺项。启动市县财政暂付款清理消化三年攻坚行动,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力度,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库款资金调度力度,确保国库资金运行安全。全面清理隐性债务存量,制定分年化解方案,有效遏制县级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提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财政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迫切需要财政更好发挥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作用。然而,面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行的财政制度体系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财政收入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性不够。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间应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正常情况下地方经济财政负担率在4%~8%之间比较合理。但在大规模减税降费背景下,全省仍有19个县的经济财政负担率高于8%,39个县的经济财政负担率低于4%,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促进机制作用发挥不足。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剧财政横向失衡问题。2023年全省前20%的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部县的比重达到54%,而后50%的县占比只有15.4%,17个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但有27个县不足2亿元,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县相差216倍。过度的财政横向失衡又可能导致县域存在如发展产能过剩行业、加重企业负担、减少研发投入及封锁区域市场等问题,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二是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不够。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县域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资源禀赋,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小、层次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3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