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目录
1.关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的建议 2
2.关于推动“美丽乡村”蝶变“和美乡村”的建议 8
3.关于推进“5+N”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2
4.关于推进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8
5.关于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的建议 21
6.关于大力发展全县草花产业的建议 25
7.关于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0
8.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建议 35
9.关于优化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建议 40
10.关于推进X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建议 46
11.关于在党性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建议 52
12.关于加强全县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 56
13.关于净化网络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建议 60

关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的建议
X县政协委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
    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更是标准、质量、品牌、信誉的集中反映,折射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2022年圆满完成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如今的X,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环境显著改观、公共秩序明显好转、城市管理更加规范、社会认可度和群众认同感有了较大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任务依然艰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标其他先进地区文明创建经验,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我县文明创建短板弱项依然很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工作甚至出现了反弹。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人行道破损修复不及时不到位经常发生,尤其是商场和小区周边(龙星御东府北侧更为突出);老旧小区改造数量少,进度慢,2023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我县只有4个(明光48个,来安46个、天长17个、全椒8个,凤阳6个);背街小巷水不通、路不平、灯不亮等现象依然存在;城区公厕存在着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少数公厕存在着不达标(如:老汽车站内公厕、黎明湖内公厕等);健身体育设施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数量少,标准低(除县教体局采购外,基本上都达不到国家标准);老城区停车场数量依旧较少,南门和东门缺大型停车场;无障碍设施不规范、存在坡度过大,或没有坡度,开发商代建的小区周边尤为突出;部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少,功能缺(如:城北社区、双塘社区等)。
    (二)城市管理“顽疾”治理方面。经过去年的艰苦攻坚,城市管理治理难题已经解决很多,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突出。市民素质方面。车窗抛物、随地吐痰、喷嚏咳嗽不掩口鼻、乱丢烟头垃圾、戴头盔不系带、不文明养犬、出店占道经营、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屡禁不止。小区管理方面。道路破损、车辆乱停、垃圾暴露、杂物乱堆、乱拉乱挂、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小广告乱贴等现象抬头,物业小区违法搭建、毁绿硬化等投诉不断。绿化管护方面。由开发商和其它部门代建的绿化因管护不到位,移交不及时,造成杂草无人清,毁坏无人问(如:黎明湖公园二期、玖玖广场北侧绿化、碧桂园小区南侧绿化,明发小区南侧绿地等)。因园林管护公司巡查不力,城区范围沿街树木被商户违规砍伐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秩序方面。老旧小区、部分物业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存在垃圾无人清。四门入口两侧大货车沿路乱停,城区沿路两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放现象反弹较大,居民小区内乱停放现象较为普遍。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三小车非法上路、电动自行车和行人逆行、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文明创建氛围营造方面。重视程度有所减弱。迎检前的那种奋发热情、高昂干劲和进取态势有所降低,有的同志认为创城已经告一段落,存在着工作慢慢来,不推就不动的思想。创建强度有所减弱。部分职能部门在工作交叉时存在着推诿扯皮,事情还没干,理由一大堆,该牵头的不想牵,该参与的不想去。共建力度有所减弱。共建单位以本部门人少事多为由,深入社区次数越来越少,参与共建的热情越来越低。
    二、工作建议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长期积累、久久为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才能确保常态长效,特建议如下。
    (一)要在创建氛围营造上实现新突破
    创建工作一定要围绕人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让不文明向文明转变,让少数文明向多数文明转变,让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一要持续深化文明养成。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广泛推荐命名一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身边好人等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通过基层宣讲、事迹巡演、公益广告、专题展览等文明传播活动,以身边事激励教育身边人,让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充盈X大街小巷。二要创新推动文明实践。依托居民小区与单位文体活动阵地、党建阵地,科学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积极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对向对路的志愿服务项目,春风化雨般地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三要大力营造文明氛围。要依托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通过文明X公众号、三色X公众号、聚焦X抖音号等设置专栏,广泛开展正面宣传和不文明行为曝光。
    (二)要在城市更新速度上实现新突破
    根据文明创建的要求,聚焦广大群众的需求,合理利用城市更新等项目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一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如人行道修复建议由重点处牵头,老旧小区改造建议由住建局牵头,健身器材建设和管护建议由教体局负责,三小车整治建议由公安局负责,绿化管护建议由林业发展中心负责等。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停车场、便民市场、城市公厕、地下管网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扎实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巡查维护,持续开展道路路面、井盖、人行道、路灯等巡查、维修、养护工作,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解决方案和时限,及时处理。三是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实施前多与群众座谈交流,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招标关,材料采购关、工艺流程关、项目验收关,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让民生项目为民认可。
    (三)要在城市精细管护上实现新突破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文明城市创建,既要在“建”上绵绵用力,更要在“治”上久久为功。一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行动,要紧盯早夜市、农贸(集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四门入口、校园、医院、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各界共管共治共享;要加强保洁公司的监管,提升主次干道深度保洁作业标准,加大垃圾清扫和清运频次,确保路面整洁、绿化带干净。二是加强居民小区治理。定城镇要穷尽措施,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加大对无物业小区管理,确保小区环境卫生好,群众参与度高。县住建局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以“六整治、六提升”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物业公司监管,确保其履约尽责。与其同时对物业小区内毁绿种菜硬化、乱堆乱放乱拉、乱搭乱建乱占等现象,联合开展集中整治,确保短期见成效,长期得巩固。三是加强园林绿化管护。对于开发商和其它部门代建的绿化,只要后期移交给林业发展中心的,建议县林业发展中心要提前介入,加强过程监管,确保苗木达标,栽植工艺规范、移交及时顺利。对于居民小区内的新建绿化,县住建局和定城镇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过程监管,确保苗木质量。县林业发展中心要加大对园林管护公司监管力度,确保绿化管养到位,合同履约到位,对管护范围苗木人为损坏的,要及时上报县城管局,并主动配合城管局进行查处。四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县公安局、县城管局、县交通局要加大巡查执法频次,突出整治县城区大货车乱停(尤其县经开区、南门、西门和北门入口),沿路两侧车辆乱停,行人闯红灯、三小车非法上路等突出问题,加快解决交通路口电子监控设备缺失、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交通信号损坏等问题,综合运用宣传、劝诫、处罚等多种手段,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文明交通的良好形象。
    (四)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覆盖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只有大家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要压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分内工作来抓;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抓日常、抓平常、抓经常的创建常态,不搞突击式、运动式创建。二要健全社会监督。智慧城管要加大普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交办,县融媒体中心要继续用好“创城进行时”等栏目,发动群众曝光交通、市容市貌等不文明行为,要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加大联合曝光处罚力度,让不文明行为无处遁形。三要加强督查考评。要坚持落实已探索建立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继续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县创城办将按照时间节点认真做好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县委督查考核办围绕重点事项开展督查暗访,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类问题都能快速有效解决。
    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常态长效,才能更好地惠及百姓,深入人心。
    
关于推动“美丽乡村”蝶变“和美乡村”的建议
X县政协常委、县住建局副局长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历经十年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县已完成109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X店金山新村、连江镇路陈中心村、大桥镇安子中心村等一大批省级中心村的建成,使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美丽的生活环境。2023年9月,《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文件出台,提出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看似仅仅一字之变,实则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是从“静态美”向“动态美”的升华。
    对标此蝶变目标,我认为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尚存在以下差距:
    一是规划方面,“一村一品”挖掘不够,规划方案同质化严重。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创建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比重,看似是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则是乡村产业比拼。从“生产”到“产业”,一字之变体现了和美乡村对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作用的肯定,是从小农、小作坊生产到工厂、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华丽蜕变,是盘活中心村资源、保持中心村人口、维持中心村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县各乡镇仍停留在“省级中心村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未能将产业发展需求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片面追求新建“美好大队部”和城市化的大广场、大游园,导致建设规划方案同质化严重,不仅未能挖掘出中心村的特色风貌、人文情怀等差异化表现元素,更未能凝炼出中心村赖以生存的特色产业。
    二是管护方面,“以人为本”渗透不深,规划建设两张皮凸显。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始于2006年,历经“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阶段,十多年间虽有一批中心村被大家津津乐道,但大多数都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归其原因固然有当时规划建设不符合村庄面貌、村庄人口等客观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规划与建设“两张皮”,规划时未能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群众房前屋后种菜、种果树的实际需求,盲目规划大面积绿地、草坪,栽植大量矮灌木和小乔木,加之建成后无人管养,久而久之不是被群众毁坏种菜,就是荒草丛生一片狼藉。
    三是干部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村庄经营主动性欠缺。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核心就在于当地镇村干部在创建工作中的用心与用情,鼓励村干部带头致富,为村干部先试先行提供容错纠错组织保障。不同于浙江,我县镇村干部的政治敏感度远高于经济敏感度,善于守阵地而非打阵地,村庄建设与管理仍过分依赖于外部工程措施,一味强调外部资金投入,未能发挥其主动参与村庄经营、发掘村庄自生动力的主观能动性。
    2023年是和美乡村建设第一年,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突出强调了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输血撬动更要源源不断造血补充,要实现由表及里的蝶变目标,我建议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特色产业振产业和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文则文、宜旅则旅挖掘村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哺育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我县张桥轻纺产业园、藕塘花生产业园、三和豆制品产业园、仓镇塑料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乡镇产业园初露锋芒,辐射区内村庄的主导产业应在产业链上做文章,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链向村覆盖,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劳务协作、创业带动等方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拂晓、藕塘、大桥、蒋集等乡镇,更应在农文旅、红文旅等方向上谋定而快动,村集体以游客中心、停车场等使用权入股,招募“村庄运营商”签约成立运营公司,盘活乡村沉睡资源。
    二是干部下乡促人才和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除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外,更应多多鼓励县直单位的专业干部进村创业,设工作室、建创客空间,赋予专业干部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粮蔬专家、畜禽专家、机械专家、文化专家等本土专家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深度参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真正让干部因主动谋思路谋发展聚到一块,从而避免专业干部走马观花式调研和应付任务式指导。
    三是因地制宜助生态和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建什么,而不是我们建什么让群众接受什么,鼓励将和美乡村工程中的部分绿化资金用于购买经济果树,如本地柿树、梨树、桃树和江浙改良橘树、柚树等,一部分用于行道树美化,一部分发给农户栽种在房前屋后,产权归政府,收益归村民,引导村民自发认领和管养,同时,可选择性地打造出“一村一果”特色风貌,探索“经营”村庄,打造网红打卡村庄。
    四是党建引领树治理和谐。村和万事兴,要发挥村干部主动服务意识,通过村干部带头示范方式,主动引导村民服从村规民约、建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更要突出“主人翁”自治,探索将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购买服务,建立由村民管理、考核的日常管护机制,提升村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重塑新时代乡村精神。
    从美丽乡村的粗放建设到和美乡村的精细打造,我们要始终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把“和”的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和美乡村人心向善,确保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关于推进“5+N”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X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X镇X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基本现状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在县委重点推进的“5+N”特色产业中,生猪规模养猪场已发展至340余家,年出栏量可达130万头;“稻虾共作”已推广至6000余户,年综合效益突破20亿元;品享牧业鹅加工项目建成投产,15个标准化扶贫养鹅项目绩效显著。众兴菌业产销两旺,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建成投产,大蒋牧场即将开工建设。全县年产业化利用农作物秸秆500吨以上企业33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截至2023年9月底,全县生猪累计出栏99.53万头,同比增长7.5%;肉牛出栏0.72万头,同比增长0.61%;家禽出栏836.68万羽,同比增长3.2%;水产品产量3.33万吨,同比增长4.49%;畜产品产量12.31万吨,同比增长6.7%。
    (二)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金山滴水、藕塘花生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吴圩九梓、连江西湖、池河永存、定城解放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乡镇已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13个。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按时竣工,仓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张桥镇轻纺产业园、藕塘镇花生产业园、桑涧镇禽类蛋白一体化产业园、三和集镇蔬菜加工产业园、二龙乡豆制品加工产业园、池河镇大米深加工产业园、七里塘乡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陆续投产。全县已有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电子原件配套等6大产业领域的40余家企业入驻乡镇产业园区。
    (三)农旅融合深入推进。瓜蒌部落、花花市街、金山溪谷、兴永农业、山清水秀研学基地、令狐山风景旅游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上半年,全县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数11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近3亿元。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3112万元,平均每村超过6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我县乡村特色产业较多,但规模相对偏小,在重点推广的猪、虾、鹅、菌、草、牛等特色产业中,“猪”产业虽养殖规模较大,但“X黑猪”少,仅停留在保种育种阶段。“虾”产业因冷藏加工项目未投产,加之受水利、市场行情等条件限制,实际养殖规模不增反减。“菌”产业因众兴菌业二期项目未开工建设,投产以来虽产销稳定,但规模未能扩大。“鹅”产业虽制定了“1158”发展规划、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但产业规划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精深加工也远没有达到一期项目设计的年屠宰白鹅2000万羽、总产值25亿元的目标。“草”产业因收购价格过低,镇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不高,不少乡镇建设的秸秆收储站未能发挥作用。“牛”产业光明乳业项目仅建成徐小一个牧场,养牛1000余头,其余3个牧场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均未开工建设。
    (二)产业链条较短。我县虽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但大多是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5+N”特色产业中,猪、虾、牛产业均以养殖为主,加工较少;菌产业只有种植没有加工;鹅产业虽引入品享牧业加工项目,但目前仅停留在屠宰环节,禽肉、羽绒深加工均未启动;草产业大多用于焚烧发电或饲料、肥料、基料,未进入加工环节。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1.09:1,低于全省2.5:1、全市2.0:1的水平。
    (三)“土特产”未能做大。我县X卤鹅、炉桥大救驾、能仁粉丝、池河糕、三和千张、天河腐乳、藕塘花生、蒋集饼折等老牌土特产品质优价廉,深受县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但因生产规模小,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滞后,不仅县外大小商场、超市难以买到,县内不少商店也很少看到。
    (四)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我县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农产品精深加工较少,科技含量低,虽注册培育了“三品一标”农产品90余个,又与浙江大学智库团队合作,创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定有良材”,但因品牌知名度不高,缺少国家级、省级驰名品牌,产品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三、工作建议
    (一)做大产业规模。聚焦5+N特色产业,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满负荷养殖,大蒋、卜店、韩圩三个牧场尽快开工建设,做大“牛”产业;以落实“1158”规划为抓手,加快5个种鹅基地和8个商品鹅养殖基地建设,壮大“鹅”产业;以“稻虾共作”为模式,在水利条件好的区域扩大推广面积,做大“虾”产业。推进众兴菌业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做强“菌”产业;深化与天邦、温氏等龙头企业合作,扩大X黑猪养殖规模,做强“猪”产业。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细则和奖补政策引导,做实“草”产业。依托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推广适合我县繁育的优良品种,扩大“羊”产业。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藕塘花生产业园承载功能,壮大花生产业;完善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扶持政策,持续推进与合肥共建蔬菜基地工程建设,扩大蔬菜产业。对接永辉企业购、网萌等电商平台,全力做好农村电商培育和农产品上行工作,拓展电商产业。
    (二)建强产业链条。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尽快启动乳制品加工项目建设,建成全链条“牛”产业;拓展禽肉市场,督促品享牧业一期满负荷生产,启动禽肉制品和羽绒深加工,延伸“鹅”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桑涧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招引有实力、有经验的第三方参与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经营,补齐“猪”产业链条。依托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功能,健全“虾”产业链条;督促味全达食品有限公司米制品加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推进稻米加工向精深细迈进。加大绿色高端食品、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双招双引”力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统筹土地等要素支持,扶持更多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参照藕塘花生产业园发展模式,将更多的X“土特产”引入产业园加工生产,培优壮大产业规模。加大“土特产”进食堂、进商场、进超市等推进力度,鼓励各地X商会在县外、省外开设X“土特产”专营店,促进我县“土特产”销售。
    (四)做响产品品牌。充分发挥“X猪”“梅白鱼”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影响力,着力培养“袁定大米”“X黑猪”等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加大X卤鹅、藕塘花生、三和千张、能仁粉丝、池河糕、蒋集饼折、炉桥大救驾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加快完善“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打造一批驰名“定有良材”典型农产品。对接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定有良材”品牌官方旗舰店,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
    (五)推深农旅融合。提升充实瓜蒌部落、金山溪谷、石门槛、山清水秀研学基地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轴线,选择在山场、林地栽种各种果树和景观花卉,建设不同季节的鲜果采摘和花卉观赏基地;在一般农田建设果蔬大棚,种植葡萄、草莓、西瓜、番茄等不同季节成熟的果蔬采摘基地;在山脚、沿线高旁田块种植花生、山芋、玉米等农事体验园。既供游客体验农事,也可展示销售新鲜农产品。将风景道两侧打造成四季有鲜果(花)、天天可采摘,集观光旅游、果蔬采摘、农产品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民宿康养、农耕体验、乡村美食等产业发展。为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关于推进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管委会工作人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
    一、基本现状
    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滁州市X县X店镇,2015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0年以同批次第一通过科技部验收,同年四月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
    园区规划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6万亩,形成“一轴一廊四区”(G328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轴,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廊道,菌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绿色原粮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互动区)的空间格局。
    园区核心区现有企业36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涉及设施农业、加工业、电商产业及农文旅业等多个领域,年总产值1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要素紧缺。示范园核心区总面积3.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1万亩,占总面积80%,加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园区林地面积增加较多,导致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存量不足。
    (二)科技含量不高。园区一产占比较大,且科技水平较低,以单纯的种植业居多,研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据统计2023年返园创业的大学生仅有3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三)产业链条窄短。园区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以文旅业为主,缺乏统筹规划,景点规模小且相对分散,不能形成集群效应。
    (四)“造血”功能不足。园区管委会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有经费皆来自财政拨款。园区建设资金不足且没有有效的融资渠道,导致园区的总体开发、配套建设速度缓慢。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一是积极向上申请用地指标。二是摸清家底,将闲置地块信息完善,用于腾笼换鸟。三是严格项目入园审批把关,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四是对违法占地、圈多建少、圈而不建的企业进行清理、调整,提高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率。
    (二)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大院大所,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和“高精尖”人才,大踏步推进园区动能转换。
    (三)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一批上下游缺口产业,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聚焦园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统筹规划项目布局,打造文旅产业集群,将园区文旅项目串联成片,真正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学习借鉴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探索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成立下属公司,参与市场化运作园区开发过程,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加园区自身“造血”功能。
    

关于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企业服务中心项目推进股股长
    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形成合力,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光明牧业、国科能源、金轩二期、华塑PBAT等4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安徽彩建、远景智慧储能、融宏新材料等3个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佳诺威板材、超邦新材料、东涂化学等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023年开工建设,其中光明牧业第一批奶牛已进场,远景智慧储能、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已开始试生产,国科能源、佳诺威板材正在调试设备,即将投产,招商引资工作总体向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3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及转化率:
    2021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协议总投资437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位列全市第9位,项目转化率41.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5%,处于全市末位。2022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总投资517.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3个,居全市第六,项目转化率58.5%,位列全市第9位。2023年1-11月份,我县新签约项目48个,位列全市第5位,同兄弟县市区相比,天长签约了62个,全椒签约57个,来安签约55个,凤阳签约50个。新开工项目47个,位列全市第4位,项目转化率54.2%,位列全市第9位。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个数及转化率均不尽人意。项目开工个数不多、转化率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项目研判不精准。部分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志在招引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使项目尽快签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企业实力、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及我县实际情况等没有综合研判,造成部分项目签约后无法落地或建设中途停滞。经统计,自2021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9个,但撤资项目15个(2021年5个、2022年6个、2023年4个),停滞项目9个(2021年5个、2022年3个、2023年1个)。
    二、项目衔接不畅通。有的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没有将项目信息告知企业服务中心,也没有与企业服务中心对接,共同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判,对项目在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事项没有具体规划,只是简单盲目的跟进项目进度,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加快项目的推进。如2023年新签约的骑炫电子、翌昕晟模具、盛翔电子等项目,企业服务中心了解项目信息的渠道竟然是签约未开工调度会上,项目衔接渠道的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推进的速度。
    三、项目服务不到位。项目签约后,从工商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环评审批、施工许可证办理,过程中涉及市场监管、发改、自规、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部分职能股室工作人员在具体办理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在规定期间内办完,而不是如何加速提效,缩短办理周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按法律法规能不能办理,而不是如何去破解难题。
    四、项目推进不够快。项目要落地,离不开土地,办理用地手续、支付征地补偿款、地表附属物清理,缺一不可,但是有的部门在帮办服务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啃“硬骨头”精神,对项目落地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经统计,目前具备进场施工的有达威包装、力澳二期、尚唯汽车等13家企业,但因用地手续未完善、征地补偿款未发放或征地拆迁未完成等因素,至今无法开工建设。
    提高项目开工个数,加快项目落地进程,提高转化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一、畅通项目衔接渠道。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及时将项目信息提供县企业服务中心,并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根据项目类型(化工、非化工,拿地自建、租赁厂房),倒排工期,完善《项目推进线路图》,纳入全县项目库,确保项目序时推进。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一项目、一领导、一专班”工作机制,建立由县领导牵头,落地载体、引资单位、职能部门、企业服务中心“五位一体”工作专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帮办服务。实行台帐管理,确保每个项目跟进过程中可检查、可考核,能够及时、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各个项目的履约。
    三、提升项目帮办效率。县发改、人社、自规、住建等部门要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对县域内各类审批事项全面摸底,确定帮办代办事项,安排专人为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通过优化审批环节、容缺受理、简化流程、减少办理时限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无偿帮办代办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难点堵点,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四、创新问题办理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推进主体责任单位,要在提升项目帮办效率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帮办方式,实行“企业诉求挂号制”,“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召集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诉求进行问诊研判,对症下药。同时,完善“周调度”机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或涉及多部门共同办理的疑难杂症,每周列出“问题清单”,提请分管县领导高位推进,予以解决。
    五、赋能重大项目建设。要在“落得下”上下功夫,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县,尤其是X经济开发区(盐化工业园)园区内的地块提前谋划,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批尽批,提前完善土地手续,由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财政部门要对全年招商引资项目统筹谋划,拿出一定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土地摘牌时征迁资金保障到位。属地单位对地表情况提前摸排,在项目开工时间节点前完成清表。多管齐下,尽最大能力以最快的速度确保项目落户建设。
    
    
关于大力发展全县草花产业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拂晓乡党政办副主任
    党的XX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多途径发展乡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非常关键的任务。近年来,草花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正以其自身优势冲出绿色“重围”。草花按其生长发育周期等的不同,可分为一年生草花、二年生草花、多年生草花、球根花卉与宿根花卉等,适宜在乡村田间地头和院落“四旁”种植。草花株型低矮,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而且品种丰富,色彩炫丽,具有造景迅速、装饰效果突出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政策指引、技术服务、订单育苗等支持力度,引导全省苗木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形成了合肥市肥西、滁州南谯、芜湖清水和宣城市四大绿化观赏苗木生产基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省苗木花卉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了解,我县部分乡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发展了一定规模的种植。比如,吴圩镇九梓村花卉种植基地,2017年引进的“一村一品”非洲菊项目,项目区内还种植了飘雪、尤加利、勿忘我、洋桔梗等品类鲜花;拂晓乡庙孙村山清水秀研学基地,2016年种植玫瑰花产业项目,用于学生研学实习;二龙回族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3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