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玲同学二三事

大学同学建立微信群有好几年了,除了逝去的几位同学外,还有6位失联,班上的通讯录里无任何记录,其中就包括我们6组的周宝玲同学。

今年5月22日晚上七点多,突然收到一条微信:“我是周宝玲”,并要求加微信。得到暌别四十多年再未谋面老同学的音讯,唏嘘感叹之余,聊改戴叔伦——“还作并州(江南)会,翻疑梦里逢”诗句,以表达激动之情。于是乎,寒暄之语、问候之言在京沪两地间的网络上热情地传递。

方知她毕业后回老家当了5年教师,1984年随当兵的老公调到安徽马鞍山,在马钢(现在是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搞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2013年退休后,在上海和女儿一家生活。年初生病以后一直在家养病。

不久,寄来了她的作品《繁花岁月》,并请赐教。

一口气读完后,立即回复:

老同学:你好!

大作拜读,倍受感动,宛若浏览了一幅浓浓的人生风情画。一曰“乡愁图”;二曰“工作图”;三曰“弄孙图”。

亲身的感受,亲身的经历,亲身的付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亦感同身受。

惟需增加笔墨之处——大学生活。无论如何,这是探求知识,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仅供参考,不一定对。

虽已立秋,暑湿未退,尚需保重!

谨颂秋祺!

……

上大学期间,我们所在的乙班6组共十名同学,4位女生,分别是董素贞、李改样、周宝玲、刘小平;6位男生,分别是翟华、郭垒珍、张志宏、刘越、任立业和我。

刚入学时组长是董素贞同学,来自太原,由于年龄较大,又是教师出身,令大家青眼相看,都管她叫董大姐。后来由来自永济的李改样同学担任组长,直至毕业。刘小平来自夏县,相貌姣好,倍显神摇目夺之姿,是我们班里的“班花”。

周宝玲,晋中平定县人,小个子,圆乎脸,圆眼睛,圆身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圆敦敦的女生。说话大嗓门儿,满口平定普通话,风风火火,快人快语,脸上永远透着微笑,可谓少成若性。究其门祚,坦言为农民,然而却居于平定县的城里下湾,应该属市民待遇,令人不解。

那时候同学之间的接触除了上课外,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政治学习和讨论等活动。一个学期过后,大家彼此都熟悉了,来往也多了,周宝玲爱开玩笑,有时同学故意逗她,即便玩笑开大了,也不介意。

让人想不到是,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她,亦善女红,非亲眼所见难以相信。

上大学前,奶奶夜以继日用手工方式——陀螺捻线,将棉絮般的绵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为我织毛衣。所谓的陀螺捻线,就是左手握着一团羊毛,同时将羊毛揪出粗细相同的一段,再用右手转动陀螺,在陀螺的旋转中便织成了毛线。由于毛线的粗细是通过大拇指指甲盖儿的上下剐蹭来控制的,奶奶为我的这件毛衣磨掉了半个指甲盖儿,然后拿到城里染色织成了一件黑色的毛衣。

由于奶奶的辛苦付出,我在上大学期间,穿着这件毛衣时特别在意。然而不知何时毛衣右下摆被挂断线,随着毛线的秃噜破了鸡蛋大一个洞。我特别心疼,感觉对不住奶奶,可是也没办法,依旧那样穿着。

周宝玲发现后,指着我的毛衣说:“嘿嘿嘿,成这个样子了还穿着,有失尊容啊!”

“它要破,我也没办法,再说也没有同色儿的毛线,将就着穿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周围的同学直打哈哈:“周宝玲别光说大话,你来帮着修补修补!”

“嗨,你们以为我不会呀,这样吧,把毛衣给我,让你们见识见识马王爷几只眼!”

第二天,周宝玲把补好的毛衣送来了,递过叠得平平整整的毛衣,笑着说:“看看吧,比天上的织女也不差吧?”

甭说,太出乎我的预料了——若不是毛衣的主人,真不知破洞在何处。破洞被织补而成,顺着原来的纹理钩织,经纬相衔,针码匀称,平直一体,浑然难分,且颜色也相当接近,不得不慨叹:周同学的女红技艺“卓踔”啊!

另有一件事,让我萦怀数十年:我的母亲患有肺气肿,咳嗽气短,身体虚弱,经常需要打针——除了链霉素,还有氨茶碱。

氨茶碱是一种治疗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哮喘的药物,可以缓解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还有松弛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

母亲几乎离不开氨茶碱针剂,有一段时间买不到这种药,令她的病体不太好。从家信中得知这一情况,我也急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周宝玲不知怎么知道了,主动提出帮着购买。

几天后,周同学将一盒氨茶碱针剂送给我,并说:“这种药不好搞,让你母亲先使着,回头再想办法。”

双手作揖谢过后,直奔学校的校办工厂木工房,递给师傅一盒烟,麻烦师傅做了一个小木盒,封装好针剂寄了出去,至此长舒了一口气,燃眉之急总算得到了缓减。

后来,周宝玲同学又帮着买了一盒。

这种真挚的帮助,令人难忘,着实值得褒表!

1976年4月,全班开赴晋南开门办学,我们组分到闻喜县的东官庄村,由吴育桂和任文贵两位老师带队,中心任务是写家史与村史,老师把张志宏、周宝玲我们仨编为一组,采访对象是村里的一位叫苗发财的老农民。

接到任务后,我们仨先后三次登门采访,这位农民十分憨厚老实,言辞不多。印象中是从河南济源县搬来的,落脚东官庄后,为了糊口,还是小孩的苗发财便为地主家当长工,由于身单力薄,难以扛起繁重的庄稼活儿,有一次竟然在草垛里睡着,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醒来。根据本人的述说,由我执笔撰写出《苦难的岁月》一文。然后经我们仨多次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完成了写作任务。

记得当地的饮食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蒸馒头不放碱面,入口后略有酸味儿,除了当地的同学外,大家都吃不惯。大伙每每端着饭碗就会说:“这馒头里放点碱面就好吃了。”周宝玲不答话,吃得津津有味,乐呵呵地说:“能吃上白面就不错了,啥酸不酸的,旧社会吃糠咽菜你们乐意啊?”

在学习方面,周宝玲同学刻苦认真,力求学懂弄通,从不马虎。课堂笔记做得非常详细,可与老师的讲义有一比。同时,注意课余时间的学习。

有一次,我认识的作家焦祖尧先生来系里作报告,主要是谈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周宝玲听后还想继续探讨探讨,得知我与焦先生的关系后,便托我将问题反映给了焦先生,信的落款署了我们俩的名字。

没多久,焦祖尧先生回信了,主要谈及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关于深入生活的问题;二是关于素材积累的问题;三是关于主题凝练的问题;四是关于服务社会的问题。

收到焦先生的信后,我们还讨论了一番,对于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态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周宝玲还爱好音乐,喜欢戏曲,与她开朗活泼的性格不无关系,尤其对山西的地方戏晋剧情有独钟,曾经听她唱过《打金枝》:

在宫院我领了万岁旨意,

上前去劝一劝我的驸马儿,

劝驸马再莫孩子气,

国母娘我疼女爱婿都是一样的,

我的女不拜寿是她无礼,

你不该在宫院打金枝……

那架势,那唱腔,有板有眼,情感细腻,委婉动听,仿佛置身于戏曲的情景之中,将人物的形象表现得神态毕肖,栩栩如生。

时光倏忽间逝去将近半个世纪,如今的我们已经年逾花甲,白发婆娑,然而对同学记忆中的一幕幕仍定格在大学期间——青春岁月,永远不变,周宝玲同学爽朗的笑声、高亢的语调常常回响在耳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