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很多教育同行都在刨各个大学的转专业数据。这是一个很费精力而且有可能无功而返地找数据工作,于是我偷个懒,说说我对大学里面专业结构的看法,以及转专业计划的由来。
专业设置的由来
每个大学的专业设置最开始都是该大学的教育发起人擅长的领域,可以传经送佛的地步。然后逐步拓展专业结构。在申报新专业的时候要考虑几个因素,1、大学目前专业领域师资硬件或师资硬件引进问题。2、新专业就业导向问题。3、大学应该承担的地方和国家历史使命、经济建设问题。
专业与大学的关系
中国私立大学不多,公立大学分为部级、省级,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私立大学一般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少量调整专业结构,比如学生报读意愿非常差的专业属于淘汰专业,学生蜂拥填报的专业属于尽量去申报的专业。而如医学这类申报难度极大的专业就不是私立大学那么容易设立的了。
而公立的大学就要麻烦很多,单单人事这块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不是万不得已,公立大学的专业只能是延伸拓展或适当增减计划人数,说去掉就去掉一个专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平行志愿填报时的专业调配,院校+专业组,都是能完整地保存大学各个专业的计划人数。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就管不了那么多了,都会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性格特点、家庭背景、职业梦想考虑大学专业。如何实现呢?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特别是新高考的选科),充分评估填好高考志愿。万一没有进入理想的专业,被调剂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大学转专业的制度。
今天引用比较特别的一个院校-上海大学,有两个文件必须要认真读。首先我们填报志愿的时候,要认真了解意向院校的招生章程,会明确部分专业分配的原则。如下图,同时教育部也有文件,比如艺术类录取后不能转普通类、文科不能转理科、理科可以转文科、一本层次可以转二本、二本不能转一本等等。
进入学校后了解的第二个文件,就是建立在教育部政策下的大学转专业文件。为什么要引用上海大学的转专业文件,因为它有特别之处。国内少有的给中外合作办学录取学生留有转专业口子的大学。
至于如何达到转专业的条件,转专业的流程和时间等。每个大学的要求不一,凡是对专业不满意,想转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认真了解自己大学的政策,按照政策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转专业的机会多少,这个问题其实和填报高考志愿是一样的。一般按规定允许5%左右学生转变学籍,而好的大学的流程是先公布转专业计划,由各个二级学院报到教务处。至于这个计划是怎么来的,我想每个院系有每个院系绝对充分的理由。是市场需求也好、是有学习位置也好、是缺额也好都可以。
那我们的机会是多少?大原则下首先看转专业的竞争对手有多少?对手强悍程度如何?你填报转专业的志愿是否有好运。比如你想学语言,报了法语,哪怕一个计划。但是别人都没有报或者是考核过程中别人都不如你,你就顺利转专业了。
再看看同济大学的政策,顺便看看同济大学的转专业政策。
顺便给各位粉丝带点干货,今天我们说的是转专业,除了上海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留有转专业的口子外,我为什么要用上海的大学来举例呢?
上海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费用在上海的大学中属于中等,部分项目后期费用比较高。我用数据来证明一下中国上海的大学这块优势,全国仅有,很遗憾就是招生录取分数也没有多少便宜可捡。全国来说就上海有钱,所以中外合作办学收费非常低。重点是某些项目后期出国是没有学费的,为学生考虑的不仅仅是国内学习阶段。
欢迎各位小伙伴留言探讨,特别是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定制专属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