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七八碎是成语吗是谚语吗,零七八碎是成语吗还是俗语

零七八碎是成语吗是谚语吗,零七八碎是成语吗还是俗语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到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志愿者陈玉峰发的一条消息,他收到了《成昆铁路纪实》
作者洪承惠老师给他寄的新书及纪念章。他在信息前留言:
《成昆铁路纪实》乃是一位有着军旅经历的老人的著作。我们未曾谋面只是通过铁道兵之缘在网络上改动过图片,照片。洪老伯赠予我此书和纪念章深感谢意。
一位记录历史的老人。如今有幸能接触到写下历史经过的老人,对他们都有一份崇敬之心。看似大家都经历过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写的,记录者毕竟是少数。这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所费心事也只有本人知道。记录者的贡献对后人来说是极大的。
我们现在开始讲家庭的传承,这传承绝非是几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经过带给人的总结与思考。如果这一代人不去记录,后人靠什么去了解它的伟大,谁还会知道发生的这些事,那些靠智慧与生命换来的成就又有谁会去敬重。
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是上一代人要告知下一代人的事,下一代人要主动去了解的事。它是家庭的事,集体的事,也是国家的事。那么能去记录的人很重要。
这段历史会让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有着同样的荣耀,也会影响到后人,将父辈,祖父辈这样一种榜样的力量传承自身当中。
后人需要了解历史,更需要这些榜样力量的指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越来越好,但我们还应该让他们知道这好是从哪来的,怎么来的,由谁带来的。

零七八碎是成语吗是谚语吗,零七八碎是成语吗还是俗语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小陈这样的认识。
小陈的的祖父,父辈都是东北地区最早的那一批兵工厂的老军工,小陈当兵回来成为最后一代军工人。但在小陈的心里,总有一丝牵挂挥之不去,他很清楚,如今兵工厂没有了,能讲出来这一段历史的人,主要是他父辈的这一代人。但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意识,有心的小陈曾多次和老一辈提起过去,希望能记录这一历史的经过,但这些老人只是说这是好事,但也许是囿于文化的限制,没有人去行动。
做为一代有历史责任感的年轻人,小陈强烈意识到,如果老一代不去讲述记录这一段历史,后人就没有历史资料去了解,也更谈不上传承,最后那些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就会从年轻一代那里断掉。他认为传承就是要有人去为子孙后代讲述,自家的历史,集体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珍惜前人换来的不易生活。
为此,小陈这个普通的年轻人立即开始行动。
大概是从2020年始吧,我在朋友圈里多次看到小陈发出的信息。
那年10月,小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老物件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值钱的东西,而母亲舍不得丢掉的老物件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这些不值钱的老物件对她来说却是用钱买不到的。
曾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二十岁前生活过十年的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这样来看我和父亲母亲都有着共同个家乡,那就是黑龙江,北安。父亲是1955年和祖母,大姑母一起从老家辽宁海城来到北安的,那一年他两岁。而母亲就出生在北安,我呢,和她一样,也出生在这里。所以北安就是我们的家乡。
对于家乡只有离开它的人才会这样去称呼,如果我依然生活在那里,那里只能叫家,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当我开始要去称呼它家乡时,这一刻我已经离开了它,它已经完全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变成了对从前往事产生一段段回忆的家乡了。
那句话说得很对,家乡是二十岁之前生活过十年的地方,二十岁以后人就有了离开家乡的机会。生活让人在年轻的时候有了走出家乡的想法,这一走家就有可能变成了家乡。
人就是这样当身体上回不到从前的时候,脑子里却总想着从前的那点事儿。零星片点的,只要你能看到一点身边的琐碎,就能找到和过去有关的影子。
母亲就是这样常常的在生活中,说着说着,聊着聊着就从现在的话题中一下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她从前的生活中。说她小的时候、说她上学的时候、说她下乡的时候,说她的工作,说她的生活。她可以从一个点连带着想起了一大片,只要你去听她说,她就会说不完。
2020年10月父亲母亲回到家乡,家里的房子早已经卖掉了,只剩下一点点零碎的物品堆放在叔父家的门房里,这一放就是十二年。再翻开时很多东西已经发了霉,那些老旧过时的物品早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母亲依然舍不得扔掉,和父亲争来吵去最后以邮寄的方式从老家寄回八整袋从前的老旧物件,心里算踏实了。其实这物件她自己也知道已经没了用处,但又找不出什么理由,说服不了自己为什么要扔掉。
很简单,这些物件里都是她的回忆,她能清楚地记得这些物件的由来,能想到一些人和一些事,那是她从前在家乡时的生活往事,她不想忘掉,也忘不掉。
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让学生填写一些家庭资料表,其中会有“籍贯”这一项,当时老师告诉我们“籍贯”就是你父亲出生的地方,那时我会填写海城,但那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地名词,其它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果有一天,当我的两个女儿看到“籍贯”这组词的时候,希望黑龙江北安这个地名词,能让她们想到的不单单是父亲的出生地,我还希望姐妹俩能对父亲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因为那里是她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代人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的故事。
我和小陈认识的时间并不长,2019年,我在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做志愿者,每次有活动,总看到一位年轻人端着相机,忙前忙后。后来有战友告诉我,这是一位北漂的复员兵,虽然不是铁道兵,但他被后铁道兵时代的一群老兵的激情与奉献所感动,主动参与进来,忠实记录老兵们的各个活动。
和他熟悉了,他曾发信息对我说:
对于家的历史,军人的历史不会在自己的人生经历者割舍掉。而要传承家的文化,就少不了去追寻父辈们,祖父这两代人的历史,找到他们身上那些吃苦奉献的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到后人。现代的后人太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家史,自己的家人了。
那么,小陈也在把我们这一代老兵,当做父辈,去追寻,去记录。
为了让后辈能够记住家乡,记住父辈、祖辈的过往,小陈让父母将那些家里用不着,又不值钱的八大包“破烂”寄到了北京。他决定用他擅长的摄影技术,留住老一辈的故事,记录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那天,我在朋友圈里给小陈留言:一个家的历史就是由这些零七八碎,舍不得扔却又实在没什么用的物件一点点组成的,记下这些,就记住了家的过往,记住了祖祖辈辈的人与事。
我被小陈这种通过家庭记录历史的精神深深感动。实际上,几年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就已经开展“口述历史”的艰苦工作,通过走访,记录普通人,还原国家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小陈的思路,正与崔永元不谋而合。
几经周折,那些物品到了北京。小陈开始用手里的照相机,扫描仪将这些还保留着父母、老一辈体温的老物件,老照片用画册的形式,记录保留下来。

零七八碎是成语吗是谚语吗,零七八碎是成语吗还是俗语


那天,小陈在朋友圈里写道:
2020年10月12日,父亲母亲整理后的八大包老物件从老家黑龙江北安寄往我们的居住地,路上用了十七天时间,几经周折后终于安全收到了。说来也怪这些老物件在从哈尔滨转发时,竟然无缘无故的发往了沈阳后再转入鞍山市,此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信息查无结果,经我多次催促寻找在鞍山停留了十三后,再次重新贴上标签安排转运,在10月28日通知我可以取件了。
为了将这些在外经存放了十二年,又一路经历颠簸曲折顺利到手的老物件作为回忆的资料(布、衣、证件、老照片等等),能够常常的看到,做这样一本书还是有意义的。我们都清楚即便在手的这些物件终究也是要随时间丢弃的,因为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空间去存放一辈子或几辈子的东西。舍是必然的,但为了让我们还能从这些物件中保留回忆,这样一本书是最好的方式了,想回忆的时候可以翻一翻。
这本《老物件·影像》,在这里什么都能将它装下了。
去年上半年,小陈记录家族历史的《影像?老物件》画册付梓完成。这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一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照顾好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顾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小区封控,出行受限,小陈为出版这本影像画册付出了多少艰辛,别人很难说清,正如他赞扬洪承惠老师的那样:“这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所费心事也只有本人知道。记录者的贡献对后人来说是极大的。”但我想小陈一定是满足的,他的付出,对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来说,值得。
原以为这项工作完成后,小陈能够歇歇,但是细看他的朋友圈,发现小陈仍在忙碌,他不但详细记录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一颦一笑,更认真记录疫情中身边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的辛勤付出、以及疫情的进展、反复,这看似与他毫无关系的细小事件,他都用手中的相机忠实的记录下来。
我想,也许这已成为小陈的习惯,不论是像洪承惠老师那样近二十年磨一剑,记述国家铁路建设的宏大历史,还是像小陈这样如涓涓细流,记录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都深谙记录历史的重要性,都有一种紧迫的使命感,
他们的记录,都会为国家的发展史留下宝贵的史料,都是值得我深深敬佩的人。

零七八碎是成语吗是谚语吗,零七八碎是成语吗还是俗语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乐在其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