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绿色制造业发展情况汇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省委书记指出,我省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狠抓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明确指出,全市坚定不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重点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绿色既是我市最厚重的城市底色,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我市要按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坚持以工业强市为目标,以绿色制造为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十年来,我市从过去“一车独大”,到如今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动力电池等23条产业链厚积成势。2023年,全市GDP突破70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97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以上开票销售5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达40.9%。四大主导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58.5%。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接近七成,已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韩产业合作重要节点,我市具备平台载体较多、资源要素较足、服务环境较优、集疏运体系较为完备等优势,正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集群和高端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
当前,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仍然面临种种挑战。一是制造业大而不强、质效不高。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仍然存在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不优的问题。二是县域发展不平衡。相较于苏州、南通等地县域经济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我市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研发投入不足。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12%,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四是转型动力不足。部分制造企业受外部经济环境、产业基础、经营实力、人才支撑等局限,对绿色转型意愿不强。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要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绿色转型、布局绿色赛道、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智改数转”,从技术创新、标准体系、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我市绿色制造之城,也为全省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人产城”互融互促。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要加强统筹规划,系统谋划生产空间,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要统筹工业强市与工业强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补齐县域发展失衡的短板。明确各板块定位和功能,推动空间协同、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二是要统筹工业强市与城市建设,加快产城互补的融合步伐。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城市配套。我市仍然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期,应统筹好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使产业与未来城市现代化相融共生。围绕投资者、创业者和就业者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强,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
坚持创新引领,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是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要坚持创新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快制造业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是整合科创资源,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构建全市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加快绿色低碳等新技术突破。高质量运营中科院上硅所新能源创新中心等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发展面向碳中和的相关技术,围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动力电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9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