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表达,它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从人文精神的诠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及人文精神在当代青年教育中面临的三个困境分析,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高科技与高人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问题,提出了完善当代青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一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际交往方式;二要树立正确的新时代人文精神理念;三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良性互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德育;青年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2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13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经过历久弥新的发展,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彰显出独特的内涵,成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增长才智、丰富心灵、完善人格的重要资粮,理应成为当代道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人文精神的诠释
    1.人文精神的来源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概括。人文一词追溯起源,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可见,“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与“天文”相对的概念。在当时的社会,“天文”主要指向自然界的运行法则,相对应的,“人文”则指向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那时候我们的先人就想要建立一种以礼乐为教化之本,以人伦有序为目的的理想文明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们养成的道德习惯支撑着,这种自觉自律的意识,正是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绵延至今。
    2.人文精神的内涵
    (1)人文精神的传统内涵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杜维明提出的观点:“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原是一个处于自然和文化两极之间巨大张力场中;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李继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以家族本位主义、皇权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等为不同表现形式。”
    张立文的观点:‘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学派都围绕着和合而展开,如儒家是从有等级的社会中求和合,道家是从人与自然的分别中求和合,佛学是从因缘中求和合,墨家从兼爱中求和合,阴阳学从对立中求和合,法家从守法中求和合,名家从离坚白与合同异中求和合,各家都达到了和合境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注重天人合一中的以人为本为根基,以人伦道德、仁爱为支撑、肯定人的价值、重视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表达。
    (2)人文精神的现实内涵人文精神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决定了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历史背景,人文精神的现实含义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肯定人们的合理物质需要,反对过度的物欲要求,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层面,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相互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倡导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推出,它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思想或精神。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中国古人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中,提出了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地道、人道三者之间并列的关系来安排人生活的社会运行规则,强调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上》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家思想家,根据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发展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2)重视德性人文精神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礼教规范人的行为,经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以伦理为特色的“德性文化”,它有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强调的是觉,这种觉是由内向外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反倒是靠人自己覺知德行的善恶、德行的完善,来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德行品格,因而强调在“义理”“人欲”问题上,要防止物欲的干扰。不能去做物的奴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作为基本价值准则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成为中国人处理义理关系的思想传统延续至今。
    (3)和合精神人文精神中的和合精神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将人类根植于大地、身体、家庭和社群之中考察人性,因此要创造的就是我们与宇宙秩序、与人身心和谐的状态,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实践理路。老子《道德经》里有“道法自然”的说法,就是倡导人应该顺应自然。王阳明的“心之仁”揭示出要天地万物同情共感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不是凡俗的,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它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包含着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三、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当代青年德育中面临的困境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固有的弊端也会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形成某种障碍和制约。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交换的普遍化,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普遍的物的依赖关系,容易导致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这样的不良后果是一方面跨越了人文精神对物质需求的合理界限,导致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罢黜了人文精神对精神生活价值的指导作用,造成了精神生活的异化。其次,市场经济长期的竞争模式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产生了精神生活私人化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9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