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唐依琳: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的A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1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四级主任科员张俊帆:
刍议A生态文明思想在佛山建设的三个实践路径 12
中国电力报记者于琳娜:发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 中国节能
深学细悟A生态文明思想成果综述 16 4.哈尔滨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宋阔:
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要做到“三个坚持”… 19
5.辽宁省省长李乐成:坚持以A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23 6.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尚杰:
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龙江生态安全屏障 30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
论A生态文明思想 33
周向军:
论A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 6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彭雅惠:
铺展新画卷 谱写新篇章 湖南深入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 75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益莹:
浅析A生态文明思想及时代价值 78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耿步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A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 82
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王昆:
深刻理解A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9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深入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加快中央企
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99
甘肃省省长任振鹤:
深入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06
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局长刘玉年:深入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奋力
谱写沂沭泗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华章 114 16.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深入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内蒙古 120
郎文荣:
深入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浙江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124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29 19.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
思想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32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努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35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
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9
章建华:
深入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142
青海省委书记陈刚:
深学笃行A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扛牢青海担当……147 24.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
深学笃行A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建设美丽巴彦淖尔 153
贵州省省长李炳军:
深学笃用A生态文明思想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157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
深学笃用A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163 27.海关总署许大纯:A生态文明建设逻辑和体系的思考 A生态
文明思想学习体会 170
樊良树:
A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07
大连理工大学赵雪阳:
A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215
安徽师范大学郭超:
A生态文明思想的天下情怀诠释 222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霞:
A生态文明思想的显著时代特征 233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鹏伟:
A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243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启和:
A生态文明思想对“四个之问”的深刻回答 251
宋鸽:
A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探析 260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袁凤香:
A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67
天津理工大学徐梦馨:
A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279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海波:
A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86
中共大田县委党校王志斌:
A生态文明思想在大田矿山治理中的实践探索 298
昆明理工大学许勇:
A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孕育的三重逻辑及当代价值 304
梁雅丽:
宣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 314
联合日报特约评论员:
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 317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谭鑫:
学习A生态文明思想 走好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319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崔伯颖:
以A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推动北京市公园高质量运营管理 323
吴忠日报评论员:以A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绘就黄河明珠新画卷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 328
青海大学和东红:
以A生态文明思想 引领青海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330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卫军:
以A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37
新华日报评论员:以A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一论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344
宁夏日报评论员:以A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征程美丽宁夏建设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 346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
忠实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奋力谱写建设美丽新疆新篇章 348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吴楠:
准确把握A生态文明思想创新逻辑 355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的A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唐依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其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A生态文明思想作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中研究A生态文明思想,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关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
(一)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指向。解决生态问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回应,充分彰显了A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后的真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并切实满足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性提出“两山论”,着力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的生活条件与适宜的生态空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最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受益的非竞争性,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导致温室效应剧增、酸雨频繁、各类资源短缺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了民众的生存安全,为全球敲响了生态警钟。面对生态问题导致的民
心之痛、民生之患,A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①。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向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由此,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的规划逐步落实并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普惠福祉越来越多。
(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民奋斗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来成就,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逐年增加,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逐渐降低。同时, 2012—2021年,中国累计造林9.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美丽中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由此,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归根结底源于人民群众凝聚生态治理共识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
生态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发展和检验。A生态文明思想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创造,也是自觉向人民群众拜师、求教、问策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新时代,A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证明了A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又使其不断丰富发展。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生态文明道路
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 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的弘扬。A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能站稳脚跟的正确思想。
(一)从自身国情出发,中国的生态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解答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正确的办法。面对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困境,必须根据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
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正确把握国情,制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顺利落实。在新时代,我国基于自身资源约束趋紧、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越来越强的期盼的国情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 但部分生态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现阶段,既要保证生态逐渐向好,又要注意我国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其一,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经过长期运转,农村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循环规律,具有较强的环境容纳能力,但一旦生态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生态修复也最困难。必须守住农村地区,不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而忽视其保护与修复。A总书记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①。其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找准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既不能以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又不能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抑制自然资源的开发。
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坚持中国的事情中国人民自己办, 始终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时代难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现代化而提出的最新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振兴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来实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②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将希望寄托于中国人民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二)突破西方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资本的支撑下,西方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但对于西方的生态观念, 中国不仅没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治理模式,由于中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差异,部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话语权造成了威胁。在国际舆论中,西方经常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质疑。中国必须要突破西方的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站稳脚跟。
不畏惧外部势力的打压与污蔑。攫取生态环境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跳出了西方的发展逻辑,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权威”。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报告中提及中国的大量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粮食,进而会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将危及邻国,这样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层出不穷。同时,西方无视甚至恶意诋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丑化中国的生态形象。面对带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质疑与打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信邪的态度,坚定走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信心,矢志不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成功,以美丽中国的成就回应一切质疑、攻击与污蔑。
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强化生态话语的中国特色。A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理,既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生态的特殊性。立足发展实际与要求,A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两山论” 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绿色革命,这是在生态层面对实现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的拓展,超越了西方“浅绿色”的生态治理模式。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伟大创造,强化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好声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话语空间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真理闯新路
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难题的一贯态度,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事业的领导,恪守马克思主义正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新理论、走出新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正。同时,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也必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扎根中国大地展开生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生态思想具有
深刻的洞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科学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耗材的现实,他们提出“两个和解”的命题, 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的命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与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体,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命题做出了新时代的回答。“A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来源或基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哲学甚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层面。”①坚持守正创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7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