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的滋味
在中秋节前的那天,我和二姐一起回村的路上,她突然开始讲起了小时候被打的故事。她讲得兴致勃勃,我则陷入了各种复杂的情绪中。
她在家里排行老二,比大姐淘气,但是没有我受宠,常常惹祸挨打。她讲的那一次,我也记得。她有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咳嗽。那年冬天,母亲生病了,父亲请假在家照顾她。照顾完大姐后,还得照顾她,背着二姐到邻村去打针。看到效果很好,医生和大人都叮嘱她不要出门,在家休息。二姐心里不安分,趁着大人不注意,溜了出去。街道上结了冰,孩子们都在滑冰。二姐玩得很开心,忘记了自己是偷偷出来的,兴奋地又喊又叫,结果吸引了父亲的注意。父亲本来就脾气不好,家里的火一下子被点燃了。他随手拿起挂衣服的竹杆,直冲过来。大家看到情况不妙,都在喊我二姐,让她快跑。二姐玩得太疯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当她看到父亲走到她面前时,她想要逃跑,却滑倒了,摔倒在地。父亲非常生气,举起竹杆,狠狠地打了她几下,竹杆的细梢都打断了,二姐疼得大声哭喊。
“那时候我穿着棉裤,本来不太疼。”二姐回忆道,“打针后,我的屁股肿了起来,而爸爸恰好打到了那个肿包上。”她说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我当时气得爸爸发火了。时间真是奇妙的东西,它能够慢慢过滤掉生活中的痛苦,只留下理解和宽慰的感觉在心里。
实际上,我也曾经受过惩罚。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逃学。我们越过村口,翻过他家的后墙,回到了他们的院子里。然而,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可做,我感到既无聊又不安。不巧的是,正当我们在院子里度过了半个上午时,我妈妈和他妈妈回来了,他们打开了大门,把我们俩困在了院子里。尽管我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但她毫不犹豫地把我按倒在地,拿起了他们家的扫帚,用力地抽打我的屁股。我当时还没有感受到疼痛,但她却哭得很伤心,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竟然学会了逃学,问我还学到了什么坏习惯!我内心充满了后悔和羞愧,终于忍不住趴在地上大声哭泣,鼻涕和眼泪一起流了一大堆。
在那个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很少有人挨打。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我一直幸免于此,但我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有一次,我犯了错误,被打了一顿,屁股疼得厉害。那一刻,我感到内心的不安得到了释放。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虽然不愿意逃学,但觉得上学也没什么意思,同时也缺乏抵制的勇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上学的问题上犯过迷糊。
孝子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出来的,而优秀的人才也是在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尽管在过去的环境下,打孩子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方式,但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温和和理性的教育方法。
父母们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一些道理,他们用各种老话来讲述这些道理,但有时孩子们并不听从。父母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时间来耐心地引导孩子,因此他们会设定一些界限。只要孩子们犯了小错误而不犯大错误,他们就会被容忍。然而,一旦有人突破了底线,犯下了大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村里有一个特别逆反的孩子,他为了报复父亲,特意在大人们闲聊时给他爸端来茶缸。他爸喝了一口,立刻把茶缸摔在他的背上。孩子为了惹事,撒了尿在茶缸里,但他的计划被识破了。在挨打的时候,他竟然还在偷笑。
我们应该明白,打孩子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用温和和理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明白对错,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和优秀的人才。
家长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常常选择打屁股这种方式。这与私塾里老师用戒尺打手心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孩子的教育确实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有些事情他们不做,有些事情他们偏偏想做。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常会面临这样的考验和挑战。虽然孩子也有一定的自制力,但往往会表现出被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而打屁股是最直接的方式。这不仅可以纠正错误,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能让孩子接受惩罚,变得坚韧。有些孩子比较自觉,家长平时不会批评,更不会动手打他们。然而,其中一些人却逐渐变得过于敏感。一点挫折就会让他们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
那些曾经被打的孩子逐渐变得文明了,开始会讲道理了。他们的孩子因此更加幸运,因为他们不知道被打的滋味。作为曾经的受害者,我深深体会到了被打的滋味,发现它确实有所不同。有时候,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真的希望有人能揍我一顿,因为被打时会感到一种痛快,一种发自内心的解脱。那时候,常常有小伙伴抱怨说:“我爸爸从来不管我,懒得打我。”有时候会感到委屈,不是因为我没有尽力,只是努力没有得到认可,我自己也感到懊恼,还被大人打了一顿,心里真的很难受。有时候会感到生气,心里特别酸,尤其是当众被打时,虽然伤害不大,但侮辱感太强,感觉丢了面子。当然,也有大人失手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妇女随手打了一个孩子一巴掌,结果打到了孩子的耳朵上,竟然把耳朵打坏了。她和孩子当然要为此付出一辈子的痛苦。
还有一种情况,就像二姐所描述的那样。只是,时光已经过去了五十年,父亲也已经离世十年。回想起父亲时,那顿打却让人感到有些温馨。如果他还在世,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7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