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
《书法报》特策划“八一专题”
本专题分为
军旅艺事
军旅书家书法作品选刊
篆刻作品选刊三部分
特邀军旅书家、地方作者
以饱含真情的文字和书法篆刻作品
共同为强国兴军汇聚精神力量
军旅艺事
戈壁沙场军旅情
■张坤山
2018年1月,寒风凛冽,接到通知,我穿上迷彩服冬装来到北京站,与全军20余名书法家集结,乘火车到朱日和训练基地采风并慰问那里的官兵。
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是我军最大的,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进入朱日和基地,首先看到了旷野无垠、茫茫沙漠的训练疆场,疆场上满身血性、斗志昂扬的官兵正在奋力练习杀敌本领。我们站在训练场,生发无限感慨。这里没有歌舞升平,没有市井喧闹,完全是紧张有序的训练状态。
在欢迎仪式上,我受委托作为书法家代表致辞,向训练一线的官兵送上温暖,向他们学习致敬。军委机关的同志代表军委首长向他们赠送了50余件书法作品,并张挂在指挥楼、俱乐部和会议室等的墙壁上。这些作品全部是从全军“鉴古开今”书法展览中挑选出来的精品力作,内容都是激励斗志、振奋精神、精忠报国、追求上进的古今经典名句。
慰问笔会现场,站满了来自基地的训练标兵和基层一线士兵代表。20余名军旅书法家激情泼墨、奋力挥毫,为官兵们书写了数百件作品,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官兵们说,军旅书法家们千里迢迢送来墨宝,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报国斗志。
日将落,出军帐,伫立在训练场,遥望渐渐褪去的硝烟,最后一抺余晖使天空变得色彩斑斓,映照在大漠戈壁深处。战车轰鸣而过,雄鹰振翅翱翔,远处传来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悠扬歌声。情到深处,浮想联翩,心潮起伏,你会联想到古老的书法与古战场竟相映成辉。如何让传统的书法艺术紧贴时代?走进军营,走向戈壁滩的训练场,或许就是书法家们心中所常常思考的“笔墨当随时代”。
难忘洋桥书法培训班
■杨明臣
一晃近20年过去了,许多记忆已渐次模糊,但2003年夏天,在北京空军某部举办的全军书法培训班,至今难以忘怀,整个过程犹在昨日,历历在目。
那时正值全国书法活动蓬勃兴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征稿在即,解放军总政治部拟对全军书法骨干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经机关部门的协调,确定培训地点设在洋桥附近的空军某部。
培训班七月初开课,九月末结束,历时三个月,始终得到总政首长、机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首长专门作出批示,宣传部的几位领导多次到班上看望学员,鼓劲打气。李翔同志(负责全军美术书法工作,现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几个月吃住在班上,抓具体工作。学习场所宽敞明亮,每人一张宽大的写字台,笔墨纸砚充分保障。正前方的舞台两侧,挂着巨幅标语“民族传统,军旅气派;突出个性,求新不怪”,指引着培训班的目标和方向。
师资是一流的,先后聘请了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刘艺、刘炳森、钟明善、张海、张荣庆、邱振中、孙晓云等几十位专家学者授课,请张荣庆、张道兴等轮流坐阵现场,面对面指导,随时解答每个学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请当时部队中的中国书协理事张坤山、刘洪彪、曾来德、苗培红担任辅导员,分组负责,因人施教,帮助每个人调整方向,确定目标,提高眼界,解决技术难点。
当时的学员有30多位,都是根据既得成绩和在军队书法活动中的表现,从全军十几个大单位挑选出来的。现在能记起来的有王学岭、李有来、龙开胜、张维忠、谢少承、钟显金、倪进祥、丘仕坤、郑小成、陈联合、丛荣启、颜振卿、李小成、张开、赵嘉符、靳军民、徐树良、王卫军、赵山亭、马未定、耿峰、王冰、李沾、欧阳明利等,这些人酷爱书法,热心部队文化建设,不少已经在书法专业领域取得很好的成绩。
学习氛围紧张而活跃,携手又独立,每个人都非常珍惜,非常专注,听课认真,训练刻苦,每天教室里墨香四溢,纸笔纵横。有的日复一日打造一种书体,常常数十遍书写一幅作品;有的反复摸索各种形式,自己剪裁拼贴;有的几个人形成一个小沙龙,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有的冒酷暑写到深夜,三五相约到大门外吃点夜宵,回来继续练。每周在教室四周悬挂学员习作,搞小型展示,请老师点评,互相观摩。
杨明臣 行草小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业之前,对报送第八届国展的作品进行逐人逐件“会审”,派专人往西安送稿。评审结果公布以后,参加培训的人员中获奖、获奖提名六人,绝大部分入展,充分反映这次培训的成果。这次集中培训,既是为迎战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的一次淬火冲刺,又是军队书法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意义非常深远。首先,它促进了部队书法创作水平的跨越式提高,经过这段集中高效的训练,原来水平较高的部分人员,在理论素养、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方面得到新的提升;原来创作能力较弱的一部分人员,明确了方向,夯实了基础,为以后的学书道路积蓄了力量,军队整体书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一种团队阵容。
其次,是为军队乃至全国的书法事业培养了人才,参加培训的30多人中,后来有不少人成为中国书协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市书协主席团成员等,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他们用精品力作讴歌时代、服务基层,发挥着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第三,产生了“森林效应”,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一棵独苗不好长,稀稀疏疏也不好长,只有达到一定密度,一定高度,才会比着长,挤着长,抢着长。这些同志回到部队,继续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经常交流切磋,互勉共进,又培养带动了新生力量。
洋桥书法培训班是部队书法爱好者经久乐谈的话题,每个参加过的人,都经常回忆起那段紧张、快乐、收获满满的日子,自豪地称它为书法的“黄埔一期”。
青青水中蒲
■王学岭
小时候,家里的枕头芯是蒲绒的。闻起来清香,睡起来软韧,伏天里出点汗还不溻脑袋,特别舒服。这种蒲绒是蒲草成熟的花朵部分,摘下来处理好,就是香蒲绒了。夏日它成熟之际,远望去,就好像一丛丛大号的狗尾巴草,在河边、湖畔随着清风唰唰地摆动枝叶,清幽恬然。蒲草绿绿的叶子采摘下来还可以做席子、垫子等。在取绒摘叶之前的季节,蒲草脆嫩的根茎还可以用来做菜,所以它也叫蒲菜、蒲儿菜。从水里拔起一根蒲草,剥开根部附近的青皮,就可以看见这洁白可爱的甜芯了。趁着新鲜咬上一口,真是清香,它微微的清甜会让人觉得童年理应是这般淡然美好。一次摘多了,还可以腌渍起来慢慢吃,加上醋、糖、盐等,又不经意地让人想起风吹露白的湖边湿地,那风是涩的、露是沁凉的、草滩是温馨可喜的。
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最爱这种蒲菜。
每到夏初,我便知道,先生伉俪又记想我老家的那片龙湖了。每年习惯如此。白天收集蒲草,掐头去尾,中断并不剥折,趁傍晚带着水湿气和些许泥香运到北京,直奔先生家。到家后,先生、师母等人就围坐一圈,开始剥蒲菜。用来剁馅包饺子的、做菜吃的,一一分别挑选出来。一时间,湿漉漉的香甜就渐渐弥漫开来了,在先生看似随意的闲谈话语中,一点一点地,由混青间绿的迷迷茫茫,就变成了洁净明白的收获。谈笑声、询问声,还有先生和师母的睿智诙谐,都在时间里慢慢地积攒了起来,不管何时,都可以沉思和回味。
王学岭 行书自作诗《蒲儿菜》中堂
青青曳曳水中蒲,孔子文王待试厨。
苦酒旋来甜未忘,秋云驻落鹜相呼。
茸花尚紫神仙药,茎叶留编枕席珠。
半载清风星数度,全身足用道不孤。
先生说:蒲菜是孔子爱吃的一种菜。这让我记起家乡大人们说的,孔子受厄于陈国三个多月无粮无米,就是靠这种蒲菜度了过去。先生说是的,不仅因为厄陈之事,孔子爱吃蒲菜也是源于周文王爱吃它,且孔子本就喜爱周朝文化。孔子整理了《诗经》这部书,你们家乡的《陈风》和一些诗里,都提到过“蒲”。比如讲食物“维笋及蒲”(见《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讲鱼“依于其蒲”(见《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等等。古人吃蒲菜是有传统的,这个菜清肺,对人好。肺是根本,它要健康才能运化谐调。这个蒲菜和现在的观赏的菖蒲可不是一种“蒲”,一个吃得,一个吃不得;一个从古到今闷着头没变,一个铆着劲出来了好多品种和标准。先生接着问我,孔子“郁郁乎文哉”,到底为什么用“郁郁”这个词呢,这耳刀“郁”和上面“缶、爻”的“鬱、鬰”区别大吗?都分什么时候用呢?师母一般这时会说:学岭嘴笨,让他说不如让他写,看他写对写不对。
今年此时蒲菜已老,但知识永远清新不老。文化如树,离不开土壤和生活;这树有枝有干有叶,有因陈有出新,要“心沉手稳”,分得清、记得准,才能学的坚定、行的扎实。
军旅“书”怀
■王亚洲
1982 年10 月,我入伍二炮云南某基地。因之前有过随父亲用米字格写字近一年时间的经历,从此埋下了书法的种子,这种子自然被我带到了部队。每每连队一天的理论和实操训练结束,在全面复习之后,总想着抢在熄灯号吹响前的半个小时过把写字的瘾,于是不顾劳累,简单洗漱后,掀开被褥,铺纸泼墨就在床板上写将起来。纸是过期的报纸,墨是部队老文书赠送的,报纸上的新魏体或隶书标题便是我的描摹对象。在班里对毛笔字感兴趣的战友面前,我多次卖弄过所谓感觉和感受,他们听得云里雾里,时不时也会捯饬几笔,为了增加墨量,墨汁便加了水,再次使用时,墨臭味惹得班里其他战友“吹胡子瞪眼”,后来就改用了蓝墨水。
1985年,王亚洲在部队文书室练习书法
一年后,凭着业务考核全连队第一而荣立三等功,还有早已被连队首长关注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加之即将退役的老文书的极力推荐,我有幸接任连队文书工作。走进文书房,老文书把他保存多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赠予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字帖,在老文书的点拨下,我开始人生中第一次临帖。文书岗位干了三年,这本字帖也临了三年,期间,我获得基地书画比赛一等奖,于是乎名声“大噪”,本连队战友纷纷索书,还有基地其他连队的爱好者也纷至沓来。至今,不少战友还留有我在部队时写的所谓作品,但早已不堪入目了,即便我极力劝他们扔掉,但战友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觉得挺温暖,都不愿意丢弃我的早期作品,就是想留存着这份温暖和情感。
1986年,王亚洲在服役部队主办的书法、美术展览中获书法一等奖
因为书法,还有很多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自己的第一方印章是木头的,是用削铅笔的小刀硬生生在一截树枝上挖出来的,其中自然有因划破手指而留下血淋淋的痕迹;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我独立完成基地作训部特大型战略地图的绘制任务;用了一周时间,我用红漆为基地书写了大型操场四周的标语牌,每个字足足三米高两米宽;因思家心切,我婉拒基地宣传部留调机会……
部队铸就我的坚毅和恒心,也铸就我的书法艺术情怀,军人身份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忆军中写标语
■谢少承
1981年我步入军营,因为有写字画画特长,被调到团里电影组任放映员。那时,放电影之前有影前宣传,内容有标语、宣传画和连环画等,这些内容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放映员必须具备写字画画的基本功才能绘制幻灯片,因此,每天练习书画是正常工作。
当时,练字没有宣纸和毛边纸,用的多是废旧报纸,对于农村走出来的我,已非常满足了。1983年团里建“军人俱乐部”,听说要从上海购买宣纸创作书画作品,布置俱乐部环境,心情很激动,因为在这之前,我还从没见过宣纸是什么样子。盼了好几天,买宣纸的人才姗姗回来,见到神交已久的宣纸,就急不可耐地想用毛笔在上面比划几下,可是,作为一个新战士,羞于向领导开口,于是,我在整刀纸的中间,悄悄地撕下一角,用毛笔蘸墨,在上面试了试,果然写的字比平时好看,正在陶醉于宣纸上的墨迹时,筹建俱乐部的领导突然进来,我吓了一跳,心想偷偷撕宣纸的事一定会被领导批评了,正在不知所措时,没想到领导笑着说:“小谢,没用宣纸写过字吧?今天买回来啦!赶紧先领点练习练习,纸用熟悉了,才能写出好字啊!”一句话,让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同时也感到无比温暖。
1993年,谢少承发表于《书法报》的作品
2000 年之前,我任某集团军宣传处干事兼俱乐部主任,其中一项工作是保障首长机关的各种会议工作,集团军党委机关会议频繁,每隔两三天就要写一次会标,这些会标的制作流程是先写,写好后再用刀片沿着轮廓刻下来,最后把字的轮廓用别针固定在红条幅上,制作一幅会标要花大半天时间。由于精力顾不过来,后来我采取一个简便的方式,就是重要会议采取以上方法,一般性的会议干脆用大毛笔蘸颜料写大楷榜书,再别到红布上,一幅会标二十分钟内便大功告成,从而节省了时间。毛笔写的大楷字既庄重大方,又有书法的元素,首长机关没有人提出疑义,反而得到了广泛认可,有人说毛笔写出来的会标就是不一样,既生动活泼又接地气,一边开会一边还能欣赏书法作品呢!
军旅生涯匆匆四十年,大多数时间是与毛笔打交道,心生无限感慨,兹录旧作《感旧》一首,以抒怀:
年少初征细柳营,迥途不忘苦寒行。
马陵山色侵书卷,扬子江潮豁性情。
翰墨独能成乐事,生涯未肯尚虚名。
每惭缣素难酬客,犹有数行梦里萦。
军旅结缘沈鹏先生
■丘仕坤
携笔从军那天起,注定永铸文武身!20世纪80年代末,得机缘踏上军旅征程,家人赠予毛笔并预祝:笔戈并举,德艺双馨。
军营是所大学校,既锻炼人又长才干。行武之余,报名参加书画学习,不忘写字得乐,调节营盘紧张生活。考上军校深造并在野战军任指挥排长,后来调到省军区系统和大军区机关工作,生活在城市学习书艺条件更佳,接触名家机遇亦多。结缘沈鹏先生,便是我军旅人生中美印心间之事!
第一次,求字而出乎意料。1997年,我供职梅州军分区,工作干得出色,书艺亦不断进益。领导珍爱人才,支持我举办个人书法展,梅州市委、市政府把展览作为纪念建军70周年十项活动之一。为办好展览,我壮胆给沈鹏先生写了一封五页纸的长信,言明军人艺志,期盼题签支持。当致电沈先生夫人殷阿姨时,她热情大方地说:“我知道你是广东部队的丘仕坤,你的信沈老看了,临近新春事多,会尽快题好寄你。”听罢心里像是乐开了花,果真一周后即收到沈先生四尺对开“丘仕坤军旅书法探索展”的题字!内心庆幸身为军人才有如此“待遇”。八一建军节当天,展览如期开幕,一百件作品琳琅满目,五十件贺作锦上添花。
第二次,谋面而喜出望外。2001年初,我调到广东省军区筹建军史馆,忙里偷闲创作书法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届全军书法大展中获得最高奖,应邀赴京参加颁奖典礼,得此机缘在展厅见到心心念念的沈鹏先生。沈先生年近七旬,满头银发,清瘦峻逸,健步如飞。沈先生逐一点评获奖作品,作者们紧随其后,来到我的作品前,我“自报家门”,沈先生严肃认真,细致评说,其情其态,让我等深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点评完毕,趁合影的机会我将沈先生题字的《丘仕坤书法作品集》呈上,沈先生脸带笑意表示首肯!
2001年,在第三届全军书法展展厅
丘仕坤(右2)与沈鹏(右3)合影
第三次,拜教而受益匪浅。2003年9月,我正忙着省军区调研,突接上级通知,要求曾获过全国书法大展的获奖者参加全军首届书法骨干培训,作为广州军区唯一代表赴京。在创作现场,再次见到神采飞扬的沈先生,其着花点蓝底衬衫,显得格外精神。其话虽不多,却句句经典,富有文气,磁力引众。讲座之余,数名作者将自藏沈鹏先生作品拿来鉴真,沈先生阅完六张作品后说“拿笔来”,随即沈先生分别在两幅斗方作品上“打了圈”,然后在空白处写上大大的“伪作”两字。
而今,沈鹏先生已逾九十高龄,身体劲朗,耳聪目明,为人所尊。行伍出身,能于书道与沈鹏先生有缘,余甚悦矣,真所谓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特殊的请假条
■童孝镛
在部队服役期间,我跟书法有关的趣事还是蛮多的,最难忘的当数我参加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审了。
2009年的某一天,我在单位正常上班,突然接到中国书协郑培亮先生的短信,短信的大概意思是,经中国书协研究决定聘请我参加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审工作。短信结尾处有郑重提醒,此消息严格保密等。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好意外,咋会让我去参加兰亭奖的评审呢?兰亭奖可是中国书法最高级别的评奖啊,我那时充其量就是一名普通的获奖作者(2007年,我的作品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草书一等奖),况且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我还早早地投稿了。我的书法作品没有获过“兰亭奖”,很希望有一个零的突破。因此,是以评委身份参与此次评审,还是以书法作者身份参加评选,我有些纠结了……
带着这个纠结,我找到部队领导徐立春主任,跟他汇报了这个想法。这事别人那里不能说,但领导那里要讲的,因为我外出参加这样的重大活动必须要向单位请假,请假首先要得到主管领导的同意。徐主任当时跟我讲:“人家让你当将军去指挥打仗,你非得要当士兵去冲锋陷阵。中国书协让你去当评委,这是好事情,是对你书艺、人品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你去当评委才是对的选择,我同意并支持你去参加此次评审工作,但你得写一个请假条,要求是不能用打印稿,必须用毛笔写,而且要盖上你的印章才算数。等你将来出名了,我要凭借这张请假条找你要字。”我知道他这只是玩笑话而已,但他的这一要求在我当时来看却显得特别有趣。
后来在第三届“兰亭奖”评审现场,中国书协展览部负责人宣布:“哪个组如果见到童孝镛的作品请上交,不能让他的作品参加评选。”我当时也听到这句话了,心里有点“小翻腾”,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结果在第一天的评审中,我的投稿作品出现在言恭达老师所在评审组中,言老师冲着我说:“孝镛,你的作品在这里呢。”我赶紧跑过去,并且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跟言老师小声商量:“言老师,就让我的投稿作品参加一下评选吧。”言老师说:“那不行,这是规定,评委作品不可以参评。”
一晃十三年光阴过去了,现在想这件事,依然觉得是那么清晰、亲切,令人难忘。
感谢军营、感谢书法。
与共和国将军的书画情缘
■汪贻广
一日从军,终生是兵。建军节,对于现役和退役的军人来说,都是神圣而又庄严的日子。在建军95周年到来之际,《书法报》推出“八一专题”,作为一名老兵中的书画爱好者,有幸受邀说几句,自然是心潮澎湃,心存感激。
我是幸运的,从军32载一直从事的是自己喜爱的书画方面工作。特别是在南京一座军营里工作的23年时光,这里有着太多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在绿荫环绕不算宽阔的南京某条路上,有一幢民国建筑风格的二层别墅,院内高松挺立、百鸟争鸣,门前威严的哨兵使这个古老的院落增添几许神秘色彩。经常进出此院的是一群特殊老人,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都是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军。他们大多年逾耄耋,但仍身心健朗,在此或读书看报,或老友叙旧,或静听授课,或赋诗填词,或挥毫泼墨。在这里工作,与老将军们朝夕相处中愈发觉得他们个个都是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的军人,人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从这些大书中随时都能读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家国情怀。
汪贻广与时年101岁的原南京军区司令员、
老红军向守志上将合作的书画扇面
在老将军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坚定了我把老将军文化工作当成事业追求的信念,萌生了将他们的人生感悟、时势感言用书法的形式保存下来,启迪后人、激励晚辈。于是,大约八九年前我开始与老将军们进行书画合作,或我画画他们题字,或他们作诗我配画,或多人合作共同署名等形式,用书画记录一段共和国将军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见证社会发展现状,或许能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特别是去年七一前夕,组织百名老党员、老军人共襄盛举、共同创作《百鹤图》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参与《百鹤图》创作的老党员、老军人平均年龄85岁,90岁以上的有36位,100岁以上的有12位,年龄最大的是108岁老红军、开国将军张力雄。百年大庆,百名党员,百鹤祝寿,寓意深远!此图一经展出,立刻引起轰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为战友编写字帖
■董玉坤
1995年12月,我携笔从戎。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武警副营职干部,说实话,是书法成就了今天的我。
记得在武警辽宁省总队沈阳支队新训大队当排长时,我便利用业余时间为战士讲解书法知识,深受当时新战士的喜爱和欢迎,也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生活。“一手好字,受用一生”,秉承这个能让战士退役后拥有更好的生活、事业的原则,我便在思索如何能更进一步地让更多的战士会写字、好写字、写好字。有一天,我发现新战士都在死记硬背入伍后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队应知应会》,于是我便思考,既然战士们对写字有热情、有兴趣,为什么不把这两件事结合一下呢?这样不仅战士们记住了《部队应知应会》,还提高了写字能力。有了这个思路,我先查阅了时下流行的硬笔字帖,结合我自己的所学和在书法上的认识,开始编写《部队应知应会钢笔字帖》楷书版,一经出版,便受到战士们的好评,同时也掀起新战士学习写字的热情,同时也加快了战士们对《部队应知应会》的了解、掌握及背诵。此后,为了让官兵的写字水平继续提高,我又编写了《部队应知应会钢笔字帖》行书版,这样更适用于官兵走向社会的应用。之后,我在业余时间不断练习书法,并于2014年加入中国书协。
董玉坤为陈凯歌导演《妖猫传》书写的演职人员表
退役之前,陈凯歌导演通过工作人员找到我,要我书写《妖猫传》演职人员表,当时找了五个写楷书的书法朋友,也许因为部队雄强之气的滋养,使我的字有刚毅、劲健之气,最后我写的字有幸被选用。
军旅书家作品选刊
(排名不分先后)
陈联合 草书自作诗中堂
战旗猎猎沐朝阳,军号声声响远方。
守望和平肩使命,英雄浩气铸荣光。
贺人民军队九十五华诞。
杨陌 行草横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周剑初 隶书抽宝剑缚苍龙联
赵月秋 草书斗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陈永军 草书对联
神州十亿共明月 铁军一支振雄风
习建林 篆书对联
白云丹桂边关色 明月清风将士心
葛振亮 篆书对联
千支金笔绘英名 万缕心香奠忠魂
覃业文 隶书凉风中堂
朱圣涛 行书怒发中堂
谭大仕 楷书自作诗中堂
家贫小子学无为,挟笔戎戈路幸平。
义胆披肩当奋进,忠诚励我更征程。
扁舟壮志几多梦,正道雄心何许名。
泼墨挥毫酣兴致,余生遂愿赋真情。
韩韬 楷书披星戴月中堂
钱建恒 行书青海条幅
邓小江 楷书我是一个兵条幅
吴静晓 隶书海晏民安联
王立场 隶书苟利条幅
张家益 隶书青海斗方
篆刻作品选刊
(排名不分先后)
刘洪洋 天津
三军过后尽开颜
规格 5cm×5cm
戴文 重庆
战友情
规格 3.5cm×3.5cm
赵立新 辽宁沈阳
曾经军旅
规格 3.4cm×3.4cm
杨剑 江西上饶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规格 4cm×4cm
林尔 江苏苏州
百战归来
规格 2cm×2.1cm
陈浩 广东深圳
虎贲
规格 3.3cm×3.3cm
汪国金 安徽芜湖
百战沙场碎铁衣
规格 3cm×2cm
洪亮 北京
仁者无敌
规格 3.5cm×3.4cm
蒋瑾琦 江苏江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规格 7cm×7cm
叶璐 浙江宁波
四海儿女壮志飞扬
规格 2.7cm×2.7cm
董洪涛 黑龙江安达
老兵新传
规格 1.5cm×1.2cm
桂建民 湖北武汉
几回梦中在军营
规格 4cm×4cm
卢国俊 重庆
常胜将军
规格 4cm×3.5cm
夏宇 上海
被甲执兵
规格 3cm×3cm
王炜 山东青岛
威武
规格 2.5cm×2.5cm
杨轩 陕西西安
钢铁长城
规格 5cm×5cm
王巧春 江苏南京
喜庆工农始有兵
规格 4cm×4cm
王汉闻 江苏盐城
铁血长城
规格 2.8cm×2.8cm
李长清 广西柳州
军魂
规格 3.2cm×3.2cm
蒋中石 北京
强军兴国
规格 3cm×3c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