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外先进区市相关情况
近日,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包括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等重量级榜单。区委办公室选取山东省内外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整理编发,供领导参阅。
苏州市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港而命名。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77平方公里,下辖10个区镇,3个街道,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冶金产业工业园,总人口167万,其中户籍人口93万人,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10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56亿美元、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万元、增长4.2%。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944亿元,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前三。
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细化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企业办理“缓、减、退”税超100亿元。促进银企深度合作,新增授信金额达1442.6亿元。创新推行科招宝,大力推广人才贷、文产贷、信保贷,累计放款43.1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9300亿元、加权平均增速超20%。新增上市企业3家,总数达31家,其中,科创板5家。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消费市场持续复苏。支持企业组团出海稳订单、拓市场,跨境电商B2B出口额居苏州第一,完成口岸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外贸运量6420万吨。
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聚焦“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目标,全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强化落实“创新张家港”建设,加快“4+4”产业链培育,重点打造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锂电、氢能、光伏)、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光电、集成电路)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沙钢集团连续14年入围世界500强;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实体化运作科技招商中心,完成科技招商项目超1200个,有效高企达955家,新开工科创孵化载体累计超200万平方米。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优秀等次,数量位居全国县(市)第一。发放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省首笔“苏质贷”,我市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成功落地。人才一号母基金、“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启动运行。新增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国家级人才计划10名。
南京市江宁区
南京市江宁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苏皖交界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同“马鞍”,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也是南京主城八区之一,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航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汇聚,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枢纽。总面积1561平方千米,现辖10个街道,常住人口为235万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增长8.7%,实际使用外资9.36亿美元,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新城区第三位,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获评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全省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
狠抓实体经济。江宁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构建了“5+4+1”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5”为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型节能环保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4”为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集群,“1”为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新型数字产业等一批未来产业集群。
专注创新发展。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等4项重大创新成果,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正式落户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首批全国试点。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9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集聚省市独角兽、瞪羚企业194家。
持续对外开放。深化对接RCEP经贸规则,以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提升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开放能级,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出口服务基地,推动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加快建设空港临空经济区,推进“临空产业+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引进龙头型、运营型跨境电商企业,通关量领跑全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建设,不断加强对口支援合作。
宁波市奉化区
奉化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是著名的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全区陆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公里,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辖4镇8街道,常住人口为58.42万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3亿元、增长2.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3亿元、同口径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448.6亿元、增长13.7%,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286.7亿元、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378.5亿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上升至第70位,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生态市和省环保模范城市。
经济发展协调,产业平台集聚。工业产业集群明显,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形成船舶制造、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电子通讯、服装服饰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材料、新装备、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拥有浙江中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雪花啤酒、罗蒙集团、亚德客集团等知名企业,为全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气动元件集群示范基地、中国厨卫配件产业基地、中国服装之乡。2022年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产业迈上百亿级,纺织服装、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4%和17.8%,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院士工作站6家。
人文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创建了茗山后文化;距今4200年前后,以白杜为中心建立名震中原的堇子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宁波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738年(唐代)建县,1988年撤县设市。奉化为五代后梁布袋和尚(弥勒佛)出生出家得道圆寂归葬之地,被誉为“弥勒圣地”。宋代有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元代有“江南夫子”、诗坛名家戴表元,近现代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等,还涌现了早期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及卓恺泽、王鲲等一批杰出革命志士,近年来银泰董事长沈国军、网易创始人丁磊、泳坛名将汪顺等经济、文体界知名人士层出不穷。
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奉化区森林覆盖率达66%,常年300多天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资源丰富,为宁波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定量考核连续15年居全省前列。溪口—滕头景区是宁波首个国家AAAAA景区,蒋氏故里溪口是全国对台工作重要窗口,雪窦寺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高56.7米的露天弥勒大佛系全球最高铜质坐姿佛像。蝉联“大禹鼎”银鼎,获评省首批三星级“无废城市”,溪口镇和“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分别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亚洲唯一代表案例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乡村案例。
杭州市余杭区
2021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新的余杭区,总面积942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杭嘉湖平原南端,东临大运河,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中贯东苕溪,处于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内,是杭州市通往沪、苏、皖的门户,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和1000年“径山禅茶文化”,现辖7个街道、5个镇,户籍人口70.14万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1.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9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2.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实现出口总额351.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49.26亿元。
主导产业集聚壮大。余杭区经济以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为主导产业,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8.7亿元。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7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已上市企业4家,聚焦创新药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互联网+”专业健康服务三大细分领域产业方向,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
文化弘扬多元有魂。设立全省首个区级文艺发展基金,引进补链强链企业85家,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8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13.5亿元、增长4.1%。成功承办全省“百村万帐”露营首站活动,落户滑翔伞等户外基地20个,鸬鸟房车露营公园获评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瓶窑老街入列“浙江省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名单。组织发放文旅消费券,带动旅游出行人数破70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超120亿元。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新入选科技部公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上市企业7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有效发明专利3230件,其中高价值专利800件,列入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强化亲企、亲橙、亲禾办服务对接,成立亲之办,落户之科智慧、量安科技等12家科创成果转化企业,引进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青岛市即墨区
即墨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陆地面积1793平方公里(东西最长76公里,南北最宽36公里),现辖11个街道、4个镇,常住人口136.2万人。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3.33亿元、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进出口总额606亿元,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并名列第15位。
海洋经济聚力攻坚。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支持崂山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加快集聚全国顶尖海洋科研团队和专业人才,争取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深海基因库、大数据中心、标本样品馆三大平台加快建设,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主体完工。建成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冷冻电镜中心,开工全国首个标准浅海综合试验场。发挥蓝谷核心引领作用,积极争创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全面起势。
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即墨区集中突破海洋、汽车、纺织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6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