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

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
启示录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创新。

  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

  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

  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

  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

  从“单重奏”到“大合唱”

  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

  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

  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16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

  2002年,***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

  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

  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

  “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慨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

  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

  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

  “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1.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

  从“环境佳”到“生活便”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有点不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

  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大,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也能看,方便得很。

  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放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因此,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城市,并且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那时,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嘉兴面临的问题正是整个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

  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逐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时再次处于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为2.036:1,比上年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

  从“公共品”到“市场品”

  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的改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这些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4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