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建理论汇编(23篇)

2023年党建理论汇编(23篇)
目录

1.“天人合一”的真善美意蕴 3
2.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8
3.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 12
4.从“四个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17
5.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构建党的精神谱系 26
6.坚守正道坚持真理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31
7.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38
8.开好局起好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41
9.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48
10.牢记“三个务必”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56
1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62
12.牢牢把握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67
1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76
14.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意蕴 84
15.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94
16.深刻把握坚持底线思维的智慧 103
17.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九点启示 111
18.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18
19.在奋进新征程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 125
20.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131
21.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道路、理论、模式的创新性贡献 137
2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 151
23.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 160

“天人合一”的真善美意蕴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究天人之际”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诸子百家及后世医家、禅宗等都围绕天人关系作出不同的诠释。在探讨天人关系时形成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众多学科中的一种重要观念。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在总结儒家将天人关系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而倡导天人合德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概念。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在长期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天人合一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如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说,天人合一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天人合一实际上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
    ***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并从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国传统智慧、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等方面高度评价天人合一理念的重大价值。***总书记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并强调中华文明创造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中华文明在发展中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总书记还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角度诠释天人合一理念。2014年5月15日,***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将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书中,***总书记将“大道自然、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生态伦理观。***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天人合一理念最为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当代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先声,是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理念充满着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之真的宇宙观、合目的性之善的伦理观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之美的审美观有机结合的深厚意蕴。
    天人合一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之真的宇宙观。宇宙观是人们对于“宇宙是什么”以及“宇宙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样”的根本看法,宇宙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形成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改变了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有机统一,要求人类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人与自然之间在征服与报复、敌对与折腾之中两败俱伤,保障经济社会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中达到协调发展和稳定发展。天人合一理念表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种高度和深度,体现了一种客观本真的宇宙观的形成和确立。
    天人合一理念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目的性之善的伦理观。伦理观是人们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人与人关系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示出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之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追求实现推动人类进步的实践活动。天人合一的目的性,最根本的表现在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善良关系上。因此,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合乎规律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乎目的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倡导天人合一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友好善良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亲密伙伴关系。天人合一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呵护的道德关系而达到伦理之善境界的重大价值目标。
    天人合一理念倡导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之美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美丑的根本看法,审美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愉悦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天人合一是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辩证统一的最为理想的一种美好关系。天人合一作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美形态,给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创造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有助于自然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敌对则表现为丑恶,是一种反文明现象。***总书记深刻指出:“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理念,有助于我们以美的心态和创造美的实践,更为勤勉地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既鲜明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接续推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持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人民精神世界中,思想理论是根基和灵魂,起着整体奠基和总体统领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过去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历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于一体,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遵循。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人民群众把相关要求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准则,使其深深融入全体人民的精神血脉,成为万众一心、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
    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使国家及社会文化资源更加充裕富足,文化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广泛共享,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得以充分释放,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以更多元的角色呈现,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文化多样态系统协调发展,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均衡发展,着力推出更多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时代精神的有助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真情倾听时代发展足音,生动讴歌奋斗创新的火热实践,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着力提升人民的道德品质、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投入力度和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锻造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和坚实支撑。

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思想引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多个维度对新时代如何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作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具体要求。
    理论修养是核心
    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是通过理论修养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深知,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先要自己掌握理论、吃透理论。无论革命斗争多么艰苦,社会主义建设多么艰辛,改革开放多么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毛泽东同志在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出版了《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著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政治局开始把集体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到今天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八种本领”,学习本领放在了第一位。***总书记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求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某种意义上看,、不断提高理论涵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
    看家本领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又超越了他们的时代,成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它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成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因此,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为此,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用***总书记的话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准确判断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新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变化、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新变化、国际地位和角色的新变化等;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教育培训是主业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党校教师,要强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没有攻坚克难、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实际上给党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学、原汁原味学,要有自己独到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绝不能哗众取宠、人云亦云;所谓与时俱进就是不能固守教条、生搬硬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论研究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工作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党校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校学员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策略实操经验丰富,给授课教师带来不小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具有党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党校教学等同于普通课堂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原著课教学等同于一般专题教学,那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凝心铸魂是重点
    坚持不懈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它以全新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定海神针。因此,要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六个坚持”指导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其彰显的价值论、知行论、动力论、格局论为遵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对各种不利于团结统一的歪理邪说予以坚决回击。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以理论上的坚定确保政治上的坚定。鉴于此,全党必须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相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从“四个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课题组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入理解***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内蕴着历史主客体的辩证运动、社会有机体的时空扩展、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断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等辩证特质的总体性范畴。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从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现代化过程不仅是人类从传统社会逐渐跃升到现代社会的客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也是历史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能动性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既尊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了现代化的新动力、新路径,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与时代性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积极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正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得我们的现代化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走向美好未来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总书记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作为现代化领导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与主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实践的被动”到“认识的主动”再到“实践的主动”的历史过程,最终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样,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巨大潜能,是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选择性、能动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充分证明。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下,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有机体不断进行时间延伸和空间扩展的过程。同传统社会的稳定性与封闭性、西方社会的速变性与扩张性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上从始至终,实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在空间上横向扩展,实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在历时性上实现了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根植“过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基本特征无不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之中,并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和精神。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立足“现在”,科学开展和推进各项现代化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并立足当前国情进行了总体的原则规定和科学的战略安排。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展望“未来”,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不断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在共时性上实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从空间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在与世界现代化的动态联系中逐渐推进和拓展。一方面,我们党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世界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在推进自身现代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内生于人的劳动过程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涉及“人的尺度”(价值理性)和“物的尺度”(科技理性)的分裂与冲突。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理性为“动力引擎”,以价值理性为“方向指南”,实现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理性为“动力引擎”。科技理性不仅主张以“物的尺度”为标准,还原客体的“本真面目”,还追求实践上的功利性,以支配自然为目的,强调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实际效用。这一理性原则能够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大力量,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理性的运用。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都体现了科技理性在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科技理性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引擎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以价值理性为“方向指南”。虽然科技理性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但也会带来发展的现代性危机。历史证明,西方现代化的演进,实质上就是在纯粹科技理性支配下人们对自然的主宰、征服和索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道德滑坡、信仰崩塌、两极分化、生态破坏等问题。这就需要以“人的尺度”去规约“物的尺度”,通过对人性与生活真谛的把握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了物本主义的单一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摒弃了无视生态文明、牺牲资源环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了侵略扩张的对抗性现代化模式。总之,只有坚持价值理性对科技理性的规范和引领,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表明,现代化既是一个“如何认识现代化”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如何进行现代化”的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实践创新为来源和基础,现代化实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两者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了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一百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催生了新的理论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价值目标、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现了对这一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基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总是以最新的现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中国被迫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尽管不断尝试向工业化转型,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这种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动的、茫然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入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不断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开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在转向自觉。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党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更应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自在——理论自觉——实践自觉”的良性互动中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构建党的精神谱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党的精神谱系,既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引领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现实需要。
    坚持“源”与“流”的统一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党的精神谱系,需要从历史深处出发,把握“源”与“流”的关系,理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的来龙去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之下,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丰碑,不断丰富着党的精神谱系。如果将精神谱系比作江河,那么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源头,精神谱系是河流。把握好“源”与“流”的关系,可以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条大河源远流长、川流不息。
    坚持“常”与“变”的统一
    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内核,也是党的精神谱系的基点和支点,体现出“常”与“变”的有机统一。
    守初心、担使命是党的精神谱系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也是贯彻在不同时期党的精神谱系的一根红线。“忠诚为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生命至上”是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根基;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敢于牺牲一切;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用奋斗成就民族复兴的时代写照。
    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也因时而异,反映在党的精神谱系的内容上体现出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时期精神谱系的主题是“牺牲”,充满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神谱系的主题是“创业”,铁人王进喜喊出了“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改革开放时期精神谱系的主题是“创新”,蕴含着“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新时代精神谱系的主题是“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成为全国人民价值共识的重要内容。
    坚持“理”与“情”的统一
    “理”与“情”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质,生动地体现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以理率情、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完美结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真理力量是党的精神谱系中最穿透人心的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石,体现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革命年代,为真理而斗争,为真理而献身,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斗争环境,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和支撑。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归宿,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人格力量是党的精神谱系中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党的精神谱系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因为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拥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党员只有拥有崇高的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才能赢得民心。
    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党的精神谱系,必须坚持思想武装与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做到以“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达到“知行合一”,先要“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行”,最大化发挥精神谱系的引领力。
    在深刻把握党的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上下功夫。把握党的精神谱系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科学思想体系;党的精神谱系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优秀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在大力推进党的精神谱系的实践转化上花气力。党的精神谱系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要在“外化于行”上见真章。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大中小一体化”联动机制。要遵循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加不同学段学生受教育的“获得感”。完善功勋表彰制度。目前,我国建立了“五章一簿”为主体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包括“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一体系的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坚守正道坚持真理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重大关系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
    提出包括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是***总书记这次讲话的重要创新。而“重大关系”自然而然让人想到毛泽东同志1956年提出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南;也让人联想到江泽民同志1995年提出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仍有历史启发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诸如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等;还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等。这次提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大关系,与过去的重大关系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是一种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重大关系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每个重大时代课题包括“什么样”“怎样”两个方面。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断中,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侧重于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那么“重大原则”“重大关系”则侧重于回答“怎样建设”现代化。
    重大关系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密切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与***总书记提出的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六个重大关系,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科学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具体要求
    ***总书记指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些作了明确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给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既防止方向性失误、颠覆性错误,又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当前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而是遵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教育科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政治建设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的建设上,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守正”是前提、基础,“创新”是动力、发展
    方法分为多个层次,有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工作方法。诸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层次很高的、与思想路线关联的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些是思维方法。还有具体的工作方法,诸如保持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等。
    守正创新的思想路线层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并列,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层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守正创新作了深刻阐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以守正应“三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以创新答“四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守正与创新的相互关系。这次用的是“守正与创新”而不是“守正创新”,是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各自理解。守正创新,不是简单的守正加上创新,而是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守正”是前提、基础,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真理,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创新”是动力、发展,意味着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人们有意识、合目的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实践,创造出新生事物的过程。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有基础和活力。要将守正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对新时代十年来的民族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新气象体现在新主线、新格局、新面貌和新成就等方面,其中,新主线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党的民族工作,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2019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总书记第一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做好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且在讲话中两次强调主线。
    2021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次会议不仅明确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且还进一步指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让各民族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空前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光耀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合力愈发强大,团结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必须始终维护主线、把握主线和践行主线,要在政治上坚决维护主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理论上善于把握主线,基于“两点论”与“重点论”正确把握主线与支线的关系;在实践中切实推进主线,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开好局起好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发扬斗争精神以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具体地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和五个重大原则,明确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和“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的系统概括和深入阐述,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指引。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质”“量”统一的大文章。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社会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团结奋斗。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搞好顶层设计才能把牢根本方向、锚定奋斗目标;鼓励实践探索才能激发创新活力、凝聚磅礴力量。加强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必须立足基层实践、扎根中国大地;进行实践探索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必须契合顶层设计、服务全局。
    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坚持战略思维才能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以科学的战略把握长远、引领未来;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注重灵活机动才能精准施策。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我们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要做到统筹兼顾,既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只有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只有确保安全和稳定,才能奠定国家强盛的前提和民族复兴的根基。要创造活力寓于秩序之中、秩序建于活力之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这就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也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没有自立自强就会随波逐流,没有对外开放就会故步自封,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进新征程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磨炼斗争意志,增强忧患意识,强化统筹之谋,练就应急之功,充分做好长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前进道路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坚定必胜信心,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姿态奋勇搏击、攻坚克难;要在各种斗争中锤炼斗争本领,在风险挑战的磨砺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练就干事担当的铁肩膀;要善于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斗争的时、度、效,确保斗争实效。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要的是立足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时代脉络和时代特点,深入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这一科学思想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科学思想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科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性质、目标路径、力量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境界。
    作出全方位原创性理论贡献
    ***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有力指导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经过新时代十年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十个明确”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构成一个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进展成效,集中体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突破,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实践篇,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用这“六个坚持”概括和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和“六个坚持”,内在联系、有机统一,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指导新时代实践取得巨大成功
    ***总书记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就能更加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最宝贵的实践结论,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一种伟大的科学思想理论必然是世界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并推动同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双边及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倡议构建一系列领域性命运共同体,积极搭建文明对话、政党交流、民间外交等互学互鉴平台,以实际行动打造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样板,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我们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等理念主张。一系列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贡献,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人类情怀。

牢记“三个务必”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向全党发出的动员和警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和战略主动。牢记“三个务必”,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激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个务必”彰显党在新时代不懈奋斗的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历经沧桑仍立于不败之地的百年大党,它坚守初心和使命,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艰苦奋斗的毅力、顽强斗争的精神,团结带领人民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三个务必”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成功密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自我革命的政治清醒和鲜明特质,是我们党不断创造辉煌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的智慧法宝。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自觉以行践诺的根本动力。然而,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使命的达成也绝非易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告诫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为民初心的清醒和勇担使命的坚定,永远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党的旗帜下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本色和高贵品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民族复兴进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告诫全党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前进征程不畏艰难,摒弃一切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停滞不前的想法,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攻坚克难,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以及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断夺取胜利的能力与本领,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创新局面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历来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必然也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告诫全党要做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准备,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把握斗争方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主动迎战、坚决斗争中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牢记“三个务必”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三个务必”是新形势下对毛泽东“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1949年,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对我们党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经受和平时期新的考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上,***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回应了新时代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发展了其科学内涵,对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中经受新的考验、夺取新的胜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
    “三个务必”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今年1月9日,***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我们这个大党所面临的独有难题,指出要解决好六个“如何始终”的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坚持“三个务必”,有利于我们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体系,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高度自觉,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以党的自觉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三个务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建设现代化强国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牢记“三个务必”,我们就能更好地在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面前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牢记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本色,以高超的智慧和能力正确处理好解决好一系列事关全局和根本的重大关系、重大问题,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奋勇前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三个务必”引领新时代党员担当作为
    ***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正确的行动指引。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三个务必”,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努力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牢记党的使命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勇挑重任,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
    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实事求是地正确看待自己的长短处和优缺点,正确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强化党员意识,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用党章党规**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守好政治底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杜绝各种铺张浪费,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苦干实干,踔厉奋发,永不懈怠,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要增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本领。汲取我们党百年奋斗关于斗争的宝贵经验,认清新形势下国内外斗争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把握斗争规律,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打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主动战;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练就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高超本领和在各种复杂困难情况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的本领、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确保安定稳定的本领;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续写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荣光。
    在深刻领悟、切实践行“四个必须”上下功夫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总书记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内在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也就是量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在提质增效方面进行加强,否则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视质量为生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是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密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先决条件。
    ***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开放,是***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打好变革这一主动仗,聚焦质量变革,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前进动力。
    在深刻领悟、切实践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下功夫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创立历史伟业的成功秘诀。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中央重大决策在基层政策不变、重心不偏、力度不减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贯彻好、落实好。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深刻领悟、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下功夫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执政能力大考的阅卷人。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最终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发展理念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终归宿,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原则,更是真实可感的。人民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导向。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最终落脚点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把资源总量做大,不断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供给;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分配方式,把惠民政策用足,把民生兜底做好,及时回应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改革锐气,保持闲庭信步、挥洒自如的开放心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福祉,汇聚亿万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牢牢把握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深刻揭示了党校办学治校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刻回答了党校是什么、党校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把我们党对党校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指引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始终把党校姓党作为立校办学之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站位,自觉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党的建设全局中来精准定位、科学谋划,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奋力推动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为党育才的重要论述,努力为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新贡献
***总书记指出,“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方面,党校“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强调党校要“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这些重要论述,再次重申了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深刻阐明了为党育什么样的才、如何为党育好才等重大问题。我们要坚持教学第一,集中资源力量抓好党的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2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