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穿越了12年的书。第一次遇见小苏菲的世界是2010年在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复旦大学校门口的地铺上。那时,每个地摊上摆的都是《苏菲的世界》和《1Q84》。而后十二年间又是三次翻阅,但每次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浅尝辄止。
按照彼时的年纪来测算,当年的小苏菲是十四岁半,而我24岁。原以为此书成书于2009或者上下一两年的样子,而今翻阅苏菲家的栅栏树洞,才忽然惊觉,原来作者写书的时候是1990年,而且不是美洲或者东欧,而是北欧挪威的冰雪世界。今时,岁月又过了一个年轮,终于又推开了哲学之门,窥探哲学世界的一角。
走进哲学,是这本小说的主题,一开始确实被作者构思的情节所吸引,苏菲、席德、艾伯特、艾博特等,本来不是一个文化体系记人名就比较容易晕头转向,而且忽然之间梦境和书中场景的转换也是让人云里雾里,或者用文学的话来说—跌宕起伏、曲径通幽。但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明白过来原来是艾博特少校寄给女儿的哲学讲义,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哲学知识,这种哲学家的小把戏被拆穿之后就索然无味了。
不过,虽然构思谈不上精巧,甚至反映过来还稍显拙劣,没法吸引进行第二次阅读。但作者的目的终究是达到了,在此书接近尾声的时候才揭晓了答案,而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方的哲学发展史,走进了哲学,熟悉了其中的哲学人物。
仅就书中所得记录如下: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孙三个人完美的诠释了。苏格拉底生前虽然没有写书,但他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给后代哲留下了哲学家的美德;柏拉图虽然只是记录言行,但在雅典城邦郊区创建了柏拉图学院,此举类似孔子老人家“有教无类”,功在千秋;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孙三人中最能写书的了,涉猎颇广,思考很深,在西方世界流传了一句话:凡是亚历山大征服的地方,身后都有亚里士多德的影子。②了解到基督教和哲学相互博弈的历史,从上帝到上帝之子耶稣再到圣保罗在雅典布道,一直延伸到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基础上诞生的神学,凡是想具有高等学历的、进入上流社会的,都要进入大学修神学专业,然后就有了黑暗当中哲学的觉醒,就有了哥白尼的牺牲和神学的改良。③哲学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或者是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在讲述近现代哲学史上,作者加上了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比如牛顿、达尔文这类,反而对康德、黑格尔、德莫利克斯等讲述得不深,或者这本来就是一部哲学入门的书吧,文艺复兴后期诞生的契克果的存在主义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对社会的冲击,一直到近现代黑格尔的流动的世界精神,和青年黑格尔派信奉者卡尔·马克思释放的那个在欧洲游荡的共产主义幽灵。
或许在我24岁的时候读这本书,能更早汲取到相关知识,比如闪族文化和印欧文化,萨特和西蒙波娃等,但肯定不能像现在这样更加体系了解和系统把握。知识需要沉淀,人亦然。所以,读书,多晚都不算晚。感恩遇见。
2022年6月16日 于宁夏银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