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发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浅析:农发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前言
一是随着银保监会《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会〔2021〕15号)等一系列治理政府隐债文件的出台,国家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决策明确。如何适应变化,调整信贷政策,继续支持好政府主导的公益及准公益性项目是一个需长期研究的课题。二是地方专项债发行量逐年增大,涉及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各基础设施领域,各级政府对专项债依赖性强,农发行贷款需求相应减弱。三是政府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整合,客观上承贷此类项目的主体数量也相应减少。

一、农发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如何积极适应外部政策变化,调整完善相关信贷政策问题

1.如何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形势,进一步做好信贷支持。在与同业竞争中,农发行部分信贷政策不具优势。

如西北某省黄河东线引水工程项目采取银团贷款模式,该银团贷款的方案是:利率为5年期LPR基础上减60BP,贷款期限为34年(含宽限期5年),担保方式为项目建成后的水费质押。省分行积极争取该项目银团贷款加入,但按农发行现行贷款利率、贷款期限和担保方式规定,无法达到方案要求,最终只有退出同业竞争。该省类似大型、优质项目营销过程中,被项目公司“招标”选择金融机构方式淘汰出局的还有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六个大型企业项目。

(二)拓展新营销渠道以及推广新信贷模式力度不够

1.针对BOT、TOT、EPC等政府大力推崇的融资模式营销贷款力度不够。

基于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的管理要求,财政能力较弱地区,政府公益或准公益性建设项目不再以政府委托代建、购买服务等形式运作,除专项债等融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加入的EPC、BOT、TBT、TOT、BT、BTO等多种融资模式成为政府类建设项目筹资的重要渠道,也是贷款营销的重要领域,目前营销占比不高。

2.新型信贷模式推广运用力度不够。

一是总行已出台网商快贷、微众快贷互联网信贷模式,其中网商快贷已出台一年多时间,还没有进入普及运用阶段,难以适应银政企各方发展要求。二是国家主导的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资本金缺口需农发行基金支持。如”引汉济渭”属于”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也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除中央、省、市财政分级筹措部分外,其余由项目公司按市场化原则筹措。

其中,二期工程的陕西咸阳段建设投资约50亿,除贷款需求外,项目公司项目资本金不足,在当前不具备发行专项债条件,项目公司有意寻求农发行基金支持。但当前农发行“投贷联动”政策仅限于针对存量基金客户营销贷款,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基金投放并投贷联动尚无政策。

3.对政府主导的新型担保模式研究运用不足。

调查发现,市县级担保机构、省级担保集团、银行、地方政府共同按比例分担贷款风险的“4321”政银担模式在邮储银行、农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已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但由于风险条款难以把握,农发行目前较少执行。同样,总行多次倡导的适用于粮食信贷的粮食信用保证基金贷款(通辽模式)模式在内蒙、黑龙江等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全国普及面较小。

(三)一些操作层面的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有堵点

1.办贷流程长、环节多。

经对5户中长期贷款项目全流程办贷各环节用时和经办人次情况统计分析:一笔项目贷款从业务受理到资金支付5个环节办贷用时最长179天、最短52天。全流程环节经办人数最多60人次、最少54人次。其中,办贷用时最长的环节分别为受理调查和审查审议环节,分别为110天和60天。

2.省级分行审批核准权限集中度偏高。

目前,客户授信、贷款审批、合同监督、贷前条件落实、资金支付等流程的审批核准权限大部分集中于省级分行。自下而上流程长、环节多,岗位人员配备不足,业务量大且集中,拉长了办贷时间。

3.“一刀切”的管理规定影响办贷效能。

一是虽然对小微企业在评级授信、作业监督等审批权限和流程上进行了优化,但在贷款调查资料要素、贷款审查要点等方面与其他贷款种类的要求仍基本一致,小微企业信贷政策还有优惠空间。

二是与农发行建立多年信贷关系、信用良好、经营优良的“老客户”,在办理流动资金续贷时,评级授信以及贷款调查、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料要求、条件、环节等需要区别对待。

三是对国有粮食企业调查发现,商业银行对粮食贸易企业收购贷款实行的是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管理模式,期限内贷款资金可以周转使用,符合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根据行情边购边销、边销边购的特点。但农发行对收购贷款仍然是购贷销还“把把清”的管理要求,对比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