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2024年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四个带头)
????按照局党组关于高质量开好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工作部署,我聚焦“四个带头”的重要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对照检查,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在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一是主题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仍需加强。虽然高度重视成果的巩固、拓展和转化,并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但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因事务性工作繁忙,未能做到对重要工作亲自安排、重大问题亲自关注、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点任务亲自推进。在建立以学习铸魂、增智、正风、促干的长效机制方面,缺乏改革意识、创新手段和严格抓落实的决心,对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总结出的制度成果学习不深、关注不足,未能在思想上将相关制度真正视为加强理论武装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在提升组织政治能力的培训中,存在理论讲解过多而实际应用训练不足的问题,对“关键少数”的政治培训组织不够,过于依赖上级机关的安排,本级尚未开展相关活动。在落实“四下基层”方面,有时存在形式主义,与基层领导接触较多,与普通群众接触较少;单位调研活动的统筹安排不够合理,偶尔出现集中调研和重复调研的情况。二是将“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仍有一定差距。在与总书记要求“对表对标”方面不够严格,存在落实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未能将“两个维护”全面融入制度规矩、体制机制、行为规范和工作程序中。在主动支持政治监督方面力度不足,对分管干部落实“两个维护”情况关注不够,谈心谈话较少,自身及分管干部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的政治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以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开展不够频繁,向机关处室和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延伸也还不够到位。在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时,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时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学查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不良思想仍存在滋生的土壤。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良精神文化现象,缺乏深入的查摆、分析和研判,对于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缺少系统化思维和创新性举措,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创新不足、活力不够、照搬照套等问题。弘扬主流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方式方法较为陈旧,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治智慧。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一些干部在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方面的能力和主动性不足,未能妥善处理个体观念与组织集体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在带头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方面。一是在将党规党纪内化为自觉行为准则方面还存在不足。党纪学习教育后,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未能持续深入学习《条例》,缺乏从思想根源上加强纪律规矩学习的自觉性;简单地认为自己没有违反“六项纪律”,对反面案例缺乏深刻反思和警醒;有时将自己视同普通公民,仅以法律为底线,未以党规党纪的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规新矩,未能及时主动学习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在提升自身道德定力方面持续用力不够,在生活中有时忽视小节,未能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始终做到慎独慎微,对“生活中有政治、情趣中有形象”的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二是在将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自觉行动方面尚有不足。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常局限于按规矩、制度、程序办事的机械思维,未能深入思考权力的来源与服务对象,从而未能从思想深处树立起公正、依法、为民、廉洁用权的法治理念;有时仅满足于个人遵纪守法,未积极主动地与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法治能力与素养有待提升,在谋划工作时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采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时借助法治手段等方面尚有欠缺;对法治思维和意识缺乏“空杯心态”,虽有良好初心和努力工作,但面对不同声音,尤其是尖锐意见时,情感上有时难以完全接受.三是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严守工作纪律、精简会议活动方面,虽然通过正规审批和通知流程召开的会议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临时性会议、电话会议、网络会议以及依托基层单位召开的会议数量却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会议管理还不够精细、统筹协调还不够到位。对照中央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若干规定,单位在自查自纠中发现了*方面*条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整改,但这也反映出在抓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贯彻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空白和漏项,比如在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办公用房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不严格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制度建设,确保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在单位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三)在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方面。一是推动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能力尚显不足。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未能完全跟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主观上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改革创新的力度越大,可能带来的纪律风险也越高,这种担忧使得在推进改革时过于谨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步伐。对于新理念、新观念的接受和内化速度较慢,未能及时更新思维模式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未能及时准确地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变化,对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顽固性、多发性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未能充分综合考虑政治影响、战略意义、大局利益、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没有做到全面权衡和精准施策。同时,在推进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方面也存在不足,用力不均衡,导致一些关键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了工作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尚需进一步强化。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认识不够全面,未能充分洞察和满足。在履行职责时,未能始终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部分决策和部署虽出于好意,但与增进民生福祉的契合度有待提高。一些资源投入并未完全聚焦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为群众服务上,导致那些能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实惠和改善的工作,无论是数量、细致程度还是实际效果,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对群众的真实需求了解不够深入,未能及时捕捉到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细微变化和迫切诉求。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也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一些政策措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此外,在资源分配和项目安排上,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些真正能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项目和工作,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三是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动力度有待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地减少工作量、明确责任范围、降低工作压力等方面,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减负的效果并不明显,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依然较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此外,基层减负工作与当前的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等重要任务结合得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各部门之间在推动基层减负方面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导致工作合力未能完全形成,影响了基层减负的整体效果。在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7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