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路径,着力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把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化、低碳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如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生态文明领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固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夯实制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决定》对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生态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法制基础,有助于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与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要素流通基础,成为借助市场化配置手段实现生态补偿目标,激励市场主体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健全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有助于形成生态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治理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环境治理目标的内在统一性而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治理,综合考虑了以多污染源控制为核心的生态协同治理与以生态价值实现为主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交互影响,力图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就生态治理效果的外部影响而言,依托区域协同与部门协同,最终实现环境治理的政策协同,有助于形成跨越区域边界与职能边界的生态治理合力,有效降低污染外溢水平并抑制污染迁移态势,从而构建起全区域、全流域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整体治理效果的优化。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激活转型动能。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发展新经济形态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下的物质变换断裂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我国强调的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引入循环经济、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新模式,可以打破资本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依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效率驱动型增长有效应对生态矛盾。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兴起,能够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链绿色升级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技术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互利共赢。
探索全面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应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为前提,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绿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7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