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总结评估报告
*村自2021年入围*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锚定“*”的主题,聚守“生态、经济、美学”价值,促进*村颜值、气质、品质齐升,阔步踏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稻”路。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村位于*镇西北部,是*镇重要西拓空间之一,位于*区农旅融合产业片区,区位优势明显。2004年6月由*、*两村合并而成,因曾隶属*乡而命名为*村。村域总面积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00亩,其中高标准粮田21亩,辖36个村民小组,户籍数1415户,户籍人口5129人。2020年村级可支配收入702.89万元。村委工作人员共13人,其中村两委班子7人。现有党员159人,下设5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高速公路(*段)、*国道(*段)横贯村域南部和北部;*公路、*路纵贯村域东部和中部,呈“井字型”交通格局。村内区级道路1条、*路、*路、*路、*路4条镇级道路均为四好农村路。村域四面环水,水系丰富,共有24条河道,其中区级河道2条、镇级河道3条。粮田、果园特色鲜明,现有林地615.12亩,其中涵养林69.9亩,苗圃213亩,果林332亩,呈现“水在村中,村在园中”的自然肌理。现有*公司、*农场、*农场、*公司等果蔬品牌,有着蓬勃生长的力量,连续获评两届*市文明村。
(二)建设项目。*村坚持高位谋划,扮美村庄、点亮“幸福家”,围绕*镇“*”三村联动的发展目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高质量编制了《*区*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2017-2035年)》《*区*镇*村村庄设计》,主动融入市对区的“南北转型”和区北部乐高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布局,整合资源,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庄设计立足“区域联动”的原则,在尊重自然肌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精心打造“一核两轴多点”的人文景观,“一核”即乡村振兴“稻花湾”核心区,“两轴”即围绕朱平公路新经济融合发展轴和建富路心静界乡风宜居绿轴,“多点”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稻米产业及电商平台成为*村品牌项目,辐射引领全国文明单位*服装公司的社会公益效应,孵化康养民宿新业态,统筹布局康乐社区、花样稻田、电商示范点、党群服务点等多点项目。为“六个*”提供*方案,为“*”城市品牌建设和农旅休闲片区建设贡献*力量,巧妙借势借力,与乐高、芳香小镇联动,做强农文旅,致力打造成为*旅游体系的重要节点。在文化及党建功能上和乡村振兴规划布局匹配,实现生态景观、人文情怀、公共服务的完美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稻”路。
(三)任务清单完成及资金组成情况。*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共7大类23个重点项目37项,总投资27493万元。其中:条线整合项目12234万元,示范村项目5559万元,社会资本投入8700万元,其他1000万元。目前市级奖补资金已到位1000万元,镇配套资金已分年度安排到位,社会资本已经投入8700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围绕“保留埭农房翻新等村庄布局优化;路桥建设、党群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服中心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水环境治理、小三园提升等生态环境和风貌提升;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结构调整等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稻米农文旅、电商平台等、花灯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第三批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完成验收;积分超市、林长制和村民基本素养提升等其他发展类项目”等任务清单,目前已全部完工。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立足*超大型城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围绕*区“三个百里”建设要求,落实“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凸显“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镇以镇郊野单元风貌规划为引导,充分剖析*的区位特点,积极融入*文旅连廊亭枫发展轴,借着乐高乐园、芳香小镇的东风,充分激活*的农旅休闲功能,以*村创建第四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谋划“*”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激活*镇“西进”带上的三村内在活力——以花开海上生态园为主的花卉产业、以稻花湾为核心品牌的稻米产业、以乡村治理为内核的文化带动,为*区打响“*”城市品牌贡献*智慧。
(二)成立专班,压茬推进。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为工作要求,拟定《*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工方案》,成立分工组织架构。成立推进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成立“人文活动组”“项目推进组”“宣传报道组”“环境整治组”四个推进小组。同时,*村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牵头的村级组织架构,村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做好全面协调工作。镇美村办、镇城建办、施工方、设计方等组成的工作专班驻村办公,每周五召开工作例会,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全力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
(三)协调联动,凝聚合力。邀请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发改委、区水务局、区建管委等区级职能部门进行实地踏看、座谈研讨,密切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规划、设计、审批、报建等工作无缝衔接。镇党政办、农发办、城运办、宣文办、团委、妇联、工会、武装、统战、城建中心、城建公司、农服中心、美村办、水务站、规资所、资产联社、*旅游等负责人形成“全员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为*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献计献策、保驾护航。
(四)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埭头小组会议、村委宣传屏、小喇叭等多层次、多形式向群众宣传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动员和发动党员干部深入村埭、农户家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的理解,积极采纳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合理意见,教育引导村民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自觉做好宅前屋后“小三园”的环境清洁和“五清一改”,形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三、建设成效
(一)夯实“产业兴旺”基石,激活“*”新动能。充分激活*的“农”特色,培育壮大农业企业,聚合多种业态,走出了一条“六个一”的产业振兴发展道路,即“一粒米”“一只瓜”“一棵菜”“一匹布”“一块地”“一盏灯”。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助力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落地落实(*区唯一一个),创立“稻花湾”区域品牌,成功申报“*区稻花湾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化项目”和“*区优质糙米加工贮藏保鲜一体化项目”,让“稻谷”成为*农业根基稳固的“压舱石”。执行“八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保证“稻花湾”品牌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的“稻米全产业链”*样板,通过农旅结合延伸产品链、服务链,丰富大米品类及衍生品,包含大米、胚芽米、糙米,米昔、米糕、米茶等。积极丰富农业业态,唤醒*镇独有农业品牌“*甜瓜”的活性,推动其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托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市甜瓜“推优评优”金奖的殊荣,做优做强“*”系列品牌,除了在*和康丰两个农场规模化种植120亩西甜瓜外,把优质的西甜瓜种子和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带给周边村民,辐射带动21户450多亩。。*村与辖区内老牌区属国资企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道,坚持创新改革发展之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丰富蔬菜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引入电商平台,“一棵菜”的一头是农民的钱袋子,另一头是百姓的菜篮子,已形成种植、冷储、包装、运输、销售一体化绿色蔬菜产业链,年销售蔬菜8000吨,年产值达到1600万元。*村以二产的加工业丰富“*”的业态内容,土生土长的*服装*有限公司是全区第一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民营企业,2022年又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称号。公司持续发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动本地就业近60%,让“富余劳动力”变身“富裕劳动力”。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开启“享莱乐”*模式,找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新路子,不仅给城市退休长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康养方案,让农村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周末儿孙来探望,文旅粘性增强,吃农家饭、游田园景,还可以方便地买到“稻花湾”大米、米糕、米昔、*甜瓜、*蔬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农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让“城里人的乡村梦和农村人的致富梦”在*村生动演绎。让*花灯成为*农文旅全产业链的新宠,探索实践围绕“24节气农耕文化”“稻田元素”“中国梦”为主题,让花灯遇见文旅,碰撞农耕,点亮非遗。通过制作、欣赏、售卖等多渠道激活花灯产业的内生动力,探索“院企联创农学基地”与“花灯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学扎花灯、跳花灯舞、唱花灯歌,既紧扣时代脉搏,又凸显*特色。
(二)擦亮“生态宜居”底色,刷新“美丽*”新颜值。开展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完成“平移”签约56户,“上楼”签约61户,保留居住区内农宅翻修25户,宅基地有偿退出签约4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6组核心区村埭(*)为圆点,环绕建富路、*公路沿线、村内主干道、河塘沟渠、宅前屋后等重点整治区域,开展全域整治;改造*蔬菜外墙立面,提升享莱乐周边“小三园”布局,完成村内165幢村宅旧房的外立面风貌改造提升,完成537户小三园改造提升。全村域同步实施垃圾治理,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创建,分类收集达标率100%,湿垃圾不出镇、村,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优化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100%,推进小河塘和臭水沟综合整治,出水水质达标率100%;同时规范畜禽养殖、长效化秸秆综合利用、村庄绿化和村庄亮化等行动。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文旅连廊综合整治,试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立全区首个村级林长制工作站。进一步优化公共空间建设,“米宝稻浪”、“稻梦田间”木栈道、孝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已打造完成,“米宝”凸显了“*”的标识度;木栈道总长1415米,寓意全村1415户的*户籍村民,串联起稻米产业和农耕文化;立足*悠久的孝文化历史,在油车浜区域修建孝文化广场,该点位可作为村民休憩纳凉的公共空间,亦可作为村内的一处百姓舞台,便于在埭头开展活动,涵养“百善孝为先”的文化生态。针对朱平公路、建富路“两轴”进行沿线景观统一布局、精雕细琢,呈现移步易景的视觉效果。建富路、王家滩路、东方红中心路及*农建路四条“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同时王家滩路已经完成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创建,村内道路改造维修12.54公里,全面消除C、D级道路,老年活动室改造提质,建设日托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新建睦邻点2处,修建6座步行桥及1座星级厕所,铺设健身步道600米。完成全村垃圾箱房、垃圾分类桶等基础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为“生态振兴”打下扎实基础。
(三)汇聚“乡风文明”合力,弘扬“和谐*”新风尚。。在推进宅前屋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以工代赈”“积分制”为措施,依托七彩志愿者队伍,由村干部牵头、三支队伍带头,建立健全“书记--两委班子--村民组长”的“三级”网格矩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动员和发动党员干部深入村埭、农户家中了解民情民意,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擦亮“党建红+志愿红”的鲜艳底色。以“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激活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找准孝文化与时代的对接点,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做深做实孝文化“物化活化升华”的文章,秉承和谐家风,传承文明家训,打造乡风文明示范埭。持续擦亮“崇德尚义,孝风纯厚”的*名片。常态开展“孝亲敬老”服务,对困难群体开展“点对点”贴心服务,加固百姓与政府间的“连心桥”,激活*人血脉中向善向上向美的因子。。正在提档升级的“家驿站”,整合“党群服务点”“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准化卫生室”等功能,成为村民家门口一站式的服务综合体,圈住村民美好幸福生活。充分激活阵地功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每年暑期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聚焦童心向党,赋能村域内青少年社会实践,通过“清风徐来”扇面文化初体验、“益起来剪纸”、传颂“*八进士”、“七彩雨伞绘就斑斓童梦”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组织开展“汉唐遗风华花灯迎盛会”花灯文化旅游节、“稻花湾里庆丰收·乡村振兴启新程”开镰仪式、“学思践悟二十大,共筑乡村振兴梦”庆农民丰收暨乡村振兴示范展示活动“广场舞大赛”“奘糕技能赛”等活动,丰富精神文化供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围绕“*”“重阳敬老”等主题,多维度多群体开展各类活动,如:“夏日清凉慰问,心系百岁老人”“稻香田闻书香”读书分享会、“稻谷金黄手绘团扇”亲子绘画;组建“*”志愿服务队,让垃圾分类、文明出行、随手志愿等“最美”现象在*大地悄然而至。
(四)巩固“治理有效”基础,创新“善治*”新路径。以党建龙头领航,从百姓切身需求出发,夯实治理之基,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即:“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夯基、智治支撑、共治连心”。积极探索“埭头党建”,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埭组神经末梢。今年疫情防控中,埭组建立临时党小组,发动1-2名党员志愿者担任临时埭头负责人,筑牢疫情防控微阵地,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推广“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推行全域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与积分制充分融合,围绕宅前屋后整洁卫生,无乱堆乱放,“小三园”美观实用,无私搭乱建、规范禽畜养殖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赚”“兑”积分活动,通过发挥“小积分”的作用,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优化的积极性,并延伸到乡村治理,探索“善治*”新模式,对村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民主管理等事务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量化打分,根据不同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相应商品,形成比学赶超的行动自觉,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数字*”平台,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立体化”的“智治”机制,实现了“数据一屏展示、指标一屏分析、指挥一屏联动、管理一屏闭环、场景一屏透视”,以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努力彰显*的形象之美、治理之美、秩序之美,探寻“*”的幸福密码。今年以来,综治大厅全年受理业务日均40件左右,化解矛盾纠纷36件,满意率100%。
(五)实现“生活富裕”目标,顺应“幸福*”新期待。*村已经建构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绿色稻米产业经营模式,实行三重机制,协调发展“米里淘金”产业体系,即:“订单收购+金融保险”的双重保障机制,“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于市场价+二次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2022年水稻增收超300万元,每户每亩增收近200元,绘就了种粮大村稻米产业富民画卷。在建的院企联创农学基地,占地面积约4.848亩,总建筑面积516平方米,集农服培训、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非遗米糕等功能于一体,将整合稻米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和休闲农旅产业,实现基地内外、体制内外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6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