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手管理过两年的生产组装部门,当时是从PMC紧急调岗去生产救火。刚接手时客诉频发,面临巨额的质量索赔。生产内部管理混乱,生产效率集团排名倒数,每天还有大量返工,大量补单等等。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快速扭转了局面。一个时间,生产效率提升了20%,客诉下降了60%,物料损耗降低了2%。有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如果有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可以借鉴或启示。
第一、目标分解,明确目标:我接手生产第一步,是建立每天的生产日报,把生产效率、物料损耗率、质量合格率、客诉这四大指标分解到了每条产线,每个组长。每条线做了块看板,每两个小时填报产量、达成率。次日早上统计前一天各产线的指标率,早会上进行排名通报。针对未达标的班组,单独留下来分析具体原因,制定下一步改善措施,每天复盘。这一招非常有效,所有组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时刻会关注自已组的达标情况。针对当天产能未达标的,有些组长甚至会让员工无偿的加班(当然是不提倡的);
第二、分析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每天产能不达标的产品,针对影响前三的产品,由我亲自组织主管\IE一起现场查看原因,给出解决方案。产能不达标,无非就那么几个原因。如果是人工线不达标,一般是工位安排不合理,没有计算每个工位的节拍,瓶颈工位没有放熟练工;如果是机器不达标,要么是机器效率不够,要不就是机器停机故障多,要不就是产出的不良高,对症下药。部门内部不能处理的,让IT、设备、技术、品质一起协助。针对重大问题,死磕到底,每天改善3个产品,持续一段时间,效率会明显提升;
第三、质量问题,源头管理,实行问责制:质量一定要抓源头,针对前道工序的来料,提前一天领料,让本部门质检进行抽检,不合格的不能上线,返工合格再上线。针对本部门发生的质量问题,实行问责制,哪个工位产生的不良,由哪个工位的员工、组长自行返工处理。针对由于员工执行层面产生的批量不良,与员工绩效挂勾,同类型问题出现3次,进行调岗。每天早会通报前一天的质量问题,每周部门内质量复盘,每月整个部门全体质量培训,总结一个月下来的所有质量案例。通过这种强压的管理模式,质量提升非常明显,返工、客诉直线下降;
第四、导入精益生产,持续提升效率:导入精益生产,这个需要借助外力。针对人工线,让IE部门把年度生产量TOP20的产品生产工序节拍都重新用表进行了测算,绘制工艺流程图,基于每道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重新优化调整生产工艺,针对重复性的工位,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针对自动机,对每台机的最大效能进行了测算,瓶颈工位进行了优化,针对设备有问题的,全部罗列清单,制定改善时间表,每周跟进。持续导入这种精益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第五、导入数字化,持续提升效率:针对部门所有生产数据,做成模版,每天按班组自动生成报表,与各组长、主管的KPI挂勾。主要:
人时利用率:每天标准人工时/实际出勤工时*100%
物料损耗率:每天结案工单超投物料金额/标准用量金额*100%
返工人工时:质量返工产生的人工时,损失金额
客诉次数:质量统计客户端的投诉次数,损失金额
损失工时(换线损失、设备故障):每天换线、设备、质量问题损失的人工时,损失金额
精益节省金额:(单个产品改善前人工成本-改善后的人工成本)*总产量
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空降到一个新的公司或部门,先罗列所有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类排序,抓大放小,逐项击破。另外,解决的本质是达成业绩目标,所以要时时关注自己部门的目标,对目标进行拆解,抓关键控制点,抓细节管理,不停的PDCA,一定会持续向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