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党课(3452字)
同志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应对国内外一切风险挑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这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并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践表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亲近感,引导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构建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新时代新形势下,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必须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二、准确理解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目光要放到全局上。”我们在讨论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时,就不得不正视当前乡村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民族关系的深刻变化。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体现在多个维度。
(一)从经济层面看,乡村振兴需要依托民族地区的独特资源与文化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据统计,我国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外部投资,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从社会层面看,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理念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文化层面看,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将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如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社会治理等,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四)从生态层面看,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多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不仅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促进生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6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