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辩证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国上下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趋势。
    生产力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构成理解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维度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内含于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最大的政治”的耦合中,是当代中国对生产力与现代化应当展现出一种怎样关系的科学回答。放眼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工具,不难发现在原始农耕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生产力与现代化始终是探究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范畴,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理解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
    生产力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人类社会的变化演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其他社会关系的面貌,进而决定多样化社会体系下人类文明的不同形态。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生产力现代化,至高追求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充分平衡发展,所以生产力发展不仅构成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会作为制约其他文明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存在。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矛盾,即是说社会的生产力若一旦发生历史变革,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亦随之变化,因此,只有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革命的、彻底的完成,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见证文明的再次进化。
    现代化为生产力的解放创造社会条件。解放生产力就是要让生产力摆脱束缚,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物质基础作用,就是要为其搭建稳定的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现代化既是社会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极大促成了人类产业技术革命的兴盛,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也就实现了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壮举。自工业革命肇始,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信息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纵观上述变迁,可以发现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构筑了人类不同时代演进与激变的根基,而生产力本身也在不同时代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不断解放与革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生产力推动现代化、现代化解放生产力”的双向运动过程。失去生产力,现代化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现代化则生产力难以实现飞跃。生产力与现代化是任何制度下人类社会都无法避免的一对矛盾,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系统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掌握关键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对生产力与现代化这对矛盾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解读,明晰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走向。
    新质生产力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决定“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教进步,推动人才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成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具有深远影响。“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种高度吻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宣告着长久以来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俗成就,另一方面也使得承载中国智慧的中国科技,能够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贡献一臂之力。
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发展,驱动能源转型。生产力的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4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