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瞄准的是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固有模式和条条框框。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要求,把握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
    新质生产力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联紧密,体现生产力演化能级跃迁,涉及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领域,是科技创新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更新迭代,以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催生新的创新模式,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技术赋能能够实现转型升级,更好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为落脚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摆脱了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减少各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
    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从而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立足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制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改革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必须看到,与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局面相比,现行相关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不合理等。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抓住问题要害,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
    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必须继续推进改革。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一个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当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和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优化要素资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4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