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2024年中心组现代化体系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市长在2024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现代化体系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部署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点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发展阶段应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把握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等重点任务亟待解决。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完全摆脱,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许多卡点瓶颈。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东中西部区域和各类社会群体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为显著,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不平衡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完善。由此可见,我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风险与挑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各类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手段,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A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标志,涉及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组合、依赖技术进步、创新知识等,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能够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跃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发展基础、产业布局、科创水平等各不相同,不同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存在差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东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避免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体制机制着手,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已经涵盖了新能源、人工智能、制造业、医疗健康、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产、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无人驾驶、人脸识别和智慧交通等智能系统技术日益成熟,智能制造、智能材料、远程医疗、商业航天、智慧农业、元宇宙和区块链支付等深刻改变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发展,加紧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的内在推动力、支撑力。新兴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需要不断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则是更高创新层面上的发展趋势,需要提前布局建设,构建更加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掌握全球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未来产业”则涵盖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因此,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应用,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培育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4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