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地高效运行,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协同力的缺乏。
协同力源于化学和生物学术语,后被逐渐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组织行为学认为协同力是组织中各种物质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系统学认为系统内部存在一种使系统发生统一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合作性的力量,并通过系统内部诸要素内聚吸引、相互合作来完成系统的整合。自组织理论认为,外界对系统进行一定事物的输入,促使系统发生涨落现象,进而产生自发的协同作用。
小组学习的协同力包括价值协同力、组织协同力、问题协同力、文化协同力、情感协同力等多方面内涵。
一、价值协同力。教师要有进行小组学习的积极愿景,不能以“外部强加”的方式组织小组学习,否则仍然会使学生成为被控制的对象,只能沿着教师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去学习。
学生要有合作探究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否则学习小组会为学生嬉笑打闹、闲谈聊天提供方便,会使课堂纪律一团糟,甚至像乱哄哄的菜市场一样,不能使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不能真正实现课堂生成,不能使学生体验生命成长。
老师和学生要有小组学习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价值协同力,这是开展小组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组织协同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在老师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使老师不需要使用自己的权威就能组织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老师作为平等的一员,要用自己的教学法知识、实践性经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融会贯通,省察反思,准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深刻把握学生产生学习行为背后的意义。师生密切配合,形成小组学习的组织协同力。
三、问题协同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设计出具有驱动力的挑战性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进行合作探究自己就能解决。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合作的再好也解决不了。所以,挑战性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问题必须是任何一个学生单打独斗都解决不了,只有小组合作探究,“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挑战性问题要对学生形成刺激,激发困惑,促使学生之间产生不同观点的对立、碰撞,不断地拓展思路、生成能力、开启智慧,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不断地拓展思维的广度,不断延展思维的深度,并使小组学习呈现出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是小组学习的问题协同力。
四、文化协同力。老师和学要共同努力,创建一种自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互相关怀的意识,小组中高学力的同学在感受到有同学不会时,能主动帮助他一起去思考。对于小组内有暂时不能参与进来的同学,同小组伙伴要及时主动施以援手,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来。教室中飘荡着温暖的气氛,个体之间才能自由交往,个体才能通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对话而找到自己的认同,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勇于表达自己对问题表的看法,不同的观点并存,如同交响乐。这就是小组学习的文化协同力。
五、情感协同力。学习小组要有温度,有人文情怀,小组内学生要相互关怀、彼此关照。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能够融洽、自由地相互沟通和交流,能够通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对话而找到自己的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对话与合作,成为课堂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习小组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互相理解包容,每个人都受到尊重,并向他人敞开心扉,在同伴交流中,在倾听别人的想法中,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解,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小组学习的情感协同力。
所以,协同力是小组学习的关键,如果不进行学习小组的协同力建设,仅仅简单地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只是实现了课堂结构的物理变化,不可能达成小组学习的目的,甚至可能起了反作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