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故事歌曲,小城的故事歌曲原唱

小城故事(八)——余波荡漾

靳文华

文章发表后,中新社十分高兴,很快向省委宣传部、省台办(刚刚成立)发了感谢信;7月上旬,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赴福建前线电台参观学习于北京集中时,又专门到会上表示祝贺和感谢。周秀文女士行将退休,专程和我们见了面,并介绍接替其做编辑工作的小伙子与我见面;不久在中新社成立30年社庆时,在编辑部的《中国新闻社三十年的报道工作》的总结中,通篇只举了一篇稿件为例来说明工作成果,就是这篇稿件。其原文是“我们鼓励那种自由的清新活泼的形式。如有一篇发自邓丽君出生地河北省大名县的通讯《故乡亲人思念邓丽君父女》,被香港报纸誉为散文味十足,很有水平”。这篇总结全文发表于1983年春的《中国记者》刊物上,我是在第二年无意中在该刊物上看到的。

1983年1月初,中新社又寄来一份香港《文汇报》,我正纳闷:最近没有投稿啊。一看,原来在1月9日第7版上有《今日台湾》版主编王大兆写的一篇特稿《岁暮乡关何处是,海峡两岸有人愁———读台报有感之十四》,才知道原来我的第二篇稿竟引发了海峡两岸重量级报纸之间的一场小小的笔战。王大兆的文章中有一段专门说的就是此事:“去年五月三十日,本报还刊出题为《故乡亲人思念邓丽君父女———大名纪行》的配照片独家特稿。几天后,香港《明报》的星期日彩色画页上就刊登了邓丽君与父母的合影。这合影传到了邓丽君的故乡,同样引起了亲人们无限思念。接着,十二月十九日,本报又刊出配照片独家特稿《一张照片万里亲情———邓丽君两位姑婆看到侄儿邓枢家庭照后》。这篇刊出仅仅一天之后,二十一日台《中国时报》就在三版显著位置,用醒目标题《邓丽君丽影传入河北》为题,刊登了该报驻香港特派员就此事发来的专电。这个专电不仅删去邓丽君一家渴盼见到的大陆亲人照片,还略去了两位老妹婆看到那根家庭照后一段感人那腑的话:你们要是能告诉俺新玉(邓枢小时用名),就叫他放心,他两个姑姑生活上不用挂念!眼下叫他回来看看,咱还不敢高想,只要他能寄个信来,那便把俺几个侄孙的照片也捎来一张,让俺看看邓家的后代,俺老姊妹也就如意了……。《中国时报》好比删节报道别报的独有文章,未免太离谱。也说明台湾报纸的新闻真实究竟是怎么一四事。”

1982年的7月,省委宣传部外宣处组织全省外宣干部到辐州军区和厦门“前线广播电台”(现在已经改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参观学习。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厦门半岛的一个距金门最近的小山头上,大家挤在大榕树下排着队用高倍望远镜观看金门。那时的这里还处于象征性的“战争状态”,隔三差五要打上一炮、两炮做做样子。当然,双方都会事先通知对方躲避,那炮弹里装的也不是火药,而是宣传品。但因为毕竟没有沟通渠道。所以双都方依然都存有高度的戒心——怕对方突然来一发真的!因此。我们得被允许参观,也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行前,前线部队军官详细讲解了行动纪律和疏散预案,好像这天非要打炮一样。然后,按照严格的程序,一辆大轿子车将我们拉到一个林木葱茏的山头。只见在一株大榕树下,已经支好了一架调试已毕的高倍望远镜。我们排好了队,一个接一个地上去看,一个人只能看三分钟。最先进入我的视野眼帘里的是一排排的青色营舍,紧接着看到的是一个未戴军帽的军人,还打着哈欠

—一不是电影上那种丑角演员样的,是活着的真人,跟我们没有任何的不同。我想起了半年来接触到的一张张台胞、台属盼亲、思亲的面孔,不由生出一个想法:他会不会就是那些亲人们昼夜思盼中的某一位?

真不敢相信,就是这区区1000米的距离,竟生生地让一代人天各一方,此时我似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作“咫尺天涯”。

……

1995年5月8日。如日中天的邓丽君突然命殒泰国清迈,举世痛悼;

此前不远,其父邓枢先生病逝台湾,成了故乡的又一个“忘乡河上人”!

再之前,苦等侄子归来而不得的香姑、社姑先后寿终于大名东周主。据说,弥留之际的大姑还曾问:“新玉有信没?”;

而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多次声称要“大陆行”“故乡行”的邓丽君终未能成行,这成了演艺圈内一个永远之谜。(全文完)

作者为原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23年1月18日

小城的故事歌曲,小城的故事歌曲原唱

小城的故事歌曲,小城的故事歌曲原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