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A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3年10月,A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号召,“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战略就是重要方式之一。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新应用、新消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
一、发展优势
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坚持打造智慧城市,加速工业互联,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消费需求高。数字消费活力有效激发。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电商网购、直播带货等数字消费快速发展,网上零售持续扩容。据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237.31亿元,比2020年增加120.73亿元,增幅103.6%,两年平均增幅42.7%;占本地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5.1%,比2020年提高5.4个百分点。文体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民对文体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2023年,**市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16.84亿元和2.38亿元,比2020年分别增加5.59亿元和0.18亿元,增幅分别为49.7%和8.1%,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2.4%和4.0%。
(二)产业基础好。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国家信息消费综合示范城市建设评估,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成功入选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地方。2023年物联网产业营收达到4011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规上企业347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15.14亿元,同比增长11.3%,涵盖智能硬件、信息通信、应用服务等产业链条。数字经济产业逐步壮大。近年来,**坚持以数字化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进程取得良好成效,成功入选2023年度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工作成效明显市。2023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333家,实现营业收入6595.89亿元,同比增长6.2%。文化产业总量不断跃升。2023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53.44亿元,规上文化产业单位1012家,实现营业收入1589.45亿元。
(三)政策支持强。国家层面上,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8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内容;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市级层面上,**市先后出台《**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推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形成一个涉及企业培育、项目招引、产业集聚、平台载体建设、资金管理、税收优惠、人才支持等内容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发展现状
在现有良好产业发展基础上,**始终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一条主线”,坚持数字和创新“双轮驱动”,聚焦保护、传承、发展等“三个方向”,全力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场景化应用、产业化发展。
(一)以“数”为擎,系统谋划数字文化“新图景”。将数字文化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等统一谋划、系统推进,不断推动心中之“数”变成现实之“景”。一是高起点绘好规划建设“一张图”。出台《**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市文化事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影视制作、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制定了未来工作的路线图。加快出台**市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着力推进数据底座、版权交易、主体培育、供给优化等系列工程。二是高标准织密服务保障“一张网”。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文化数字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奖励补助,助力文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出台《助企纾困促消费“文旅十条”》等政策,下达纾困资金6000余万元,惠及数字文化在内的150多家企业,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三是高质量布好差异发展“一盘棋”。科学布局产业园区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实现转型升级,苏南(惠山)数字文化中心、1969创意工场等园区开放运营。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挂牌园区18个,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互联网广告、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为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不断拉大数字文化发展的未来框架。
(二)加“数”前行,虚实融合满足群众“新期待”。聚焦青年群体、聚焦所需所盼,推出更多“数字+文化”的融合新体验。一是打造更多服务为民的数字场景。完成馆藏3万多件套文物信息采集,实现全市464个文物单位数据档案建设全覆盖,初步形成**特色文化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做好钟书房、百宅百院、百匠千品等文化工程。推进乡镇企业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等展陈数字化改造,让群众在互动体验中收获不一样的“**故事”。二是搭建更多便捷高效的数字平台。优化**文化云、灵锡APP等平台功能,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网上剧院等“云端”场馆建设,推出“云上学习、梁溪艺谈、云上剧场”等云服务矩阵。“春秋吴王僚剑”数字藏品完成了全球首发,《初夏奇遇》《留青竹刻》和《惠山泥人——两小无猜》等一批文化数字藏品加速面世。三是策划更多精准投放的数字服务。依托城市智慧大脑,用“千里眼”联结“顺风耳”,保障太湖音乐节、中鹰黑森林音乐会等重大活动。利用数字化技术持续丰富太湖读书月等文化活动品牌内涵,提高活动的精准度和参与度。
(三)乘“数”而上,精心滴灌激发产业“新动能”。顺应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趋势,以项目为抓手,做好招引和培育。一方面,靶向发力做好招引。首次组织**文化产业“走出去”,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挂牌成立**(粤港澳)文化产业招商中心,建立文化招商“桥头堡”。组建20多个小分队,形成“1+8+N”的招商格局,对接华侨城、腾讯等80多家大湾区头部文化企业。在深圳召开文化产业合作大会,集中签约了牛耳商用机器人研发生产、ADK元宇宙/动漫示范中心等30个数字文化类项目,总金额超百亿元。精心策划成渝“1+1+8+100+N”的系列活动,既招人才,也引项目。另一方面,精准用力强化培育。探索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分类标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2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