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下“ 成功”。
这个话题很大,不过我只锤市面上的伪成功学。先搞点官话牵个头。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思想理念跟不上社会的转型节奏,在日趋加快的 生活节奏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跟着整个社会起起伏伏。党中央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之后,立马开启了“中国梦”的篇章,试图挽回正在逐步流逝的民族凝聚力,给全国百姓树立一个全新的“灯塔”。
这个所谓的成功学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点,总的来说就一个理念:你只要按照现在工作的方向努力下去,努力下去,努力下去,就会成功,成功,成功。当然,要符合现代社会行业的多样性,它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说法。在营销行业就是:一份付出一份收入,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自己,加油,努力就会成功;在服务行业就是:为他人服务也是给自己打工,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自己,加油,努力就会成功;制造业就是:社会像机器,人就是铆钉,努力做好分内的是大家就会越来越好,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自己,加油,努力就会成功。
如果身在其中可能一时难以发现,但是跳出框框就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为了让他们企业更好的运作的伎俩。可能有的企业运用的手法高明一些,他制订一套多劳多得的机制,然后再每天给你这样的洗脑。初看很可笑,可时日一久,潜移默化中你就会觉得,我多做点就能多拿一点,好像就离成功近一点。此时,企业制作这套体系的目的就达到了,所谓的成功学在你不经意间扎根在你的心底。
我把这一类都归为伪成功学,即付出不能累积、不能增长的努力论。可能你会觉得,诶,我是拿到了更多的报酬啊。但是我问你,作为营销的你,保底工资4000,一个月干死干活算上提成有2W有余,的确体面,可你能这样子干几个月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轻时候好像精力无限时间无限,但且先不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麻烦事儿,突如其来的事情耽误个你个把个月是正常的吧。你做了一年,累了,开始不想工作,慢慢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少,也是正常吧。一旦你不那么努力,你之前的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或者说早已用2W的提成帮你当月结算。你还傻乎乎的为公司着想:对啊,我最近不勤快了,收入少了也是理所应当。
人这一生,年轻的时候有精力,有的人精力旺盛些,多干几年,那也就几年。终究是要变老,变迟钝的。如果年轻时候的努力被日日清算,那就好像每天都在原地踏步,这是十分可怕的。而且再过两年,你会发现当时看起来不错的钱没落下两块,花完了,本事半点没涨,起码换一行还是从头开始。那个原先好像让你捞了许多钱的“蠢蛋”企业却越开越好,越来越多的曾经的你们代替你们开始你们的工作。这套成功学终究成功了,用它的人成了最终的赢家,听它的人成了被压榨的对象,被压榨的东西,叫做青春。
再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
随着社会转型,诸多问题呈现,伪成功学的蔓延,好像人们越来越觉得赚到钱就是成功,那么赚多少钱才算成功呢?并没有一个定数。而且我相信成功的定义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袁隆平你能说他不成功?屠呦呦你能说她不成功?莫言你能说他不成功?他们都是成功人士,但也算不上大富大贵,在钱方面,也就是够吃够用不愁吃穿,与真正的富豪想比还是相距甚远,但没有人会说,他们不成功。
这就是伪成功学最不好的地方,它从未明说,而是用这样一种比较聪明的方式,给世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这样一个陷阱!
在我看来,对于真正的成功人士而言,相对来说,钱反而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我之理解成功,有两方面,成人、成事。两方面实现一方面即是成功。
关于成事,成的是己之事业。这自不必多说,成就一番事业便是成功,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成功。但是事业并不是地位。我举个例子,刘备虽称做刘皇叔,但仍以草民起步,种打下蜀国,所以我们说刘备是成功的。那么他儿子刘禅在老子死后继承了王位,成了蜀国之主,坐到了刘备巅峰时才坐上的位置,有人说刘禅是成功的吗?就是这个道理。成事,成的是自己的事业。这里同时也推理出一个结论,单纯从个人成功、成就来说,起步高的反倒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老子把所有的事都做了,大好江山留在那儿你也不可能丢给别人,只能坐拥着守着一辈子,虽然可能得到了别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但是自己也被框限在这里面了。
关于成人,就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话题其实很广,我有写过一篇很好的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暂不能上传。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吧。中国的国学主要说的就是如何“成人”,但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思想也不是只在中国试用的思想。西方诸如梵高等人,就是最好的代表。只不过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有系统的体系,所以只能零星出现几个。不过现在中国与西方差不多了,因为大家不再注重国学,而哪怕在国学盛行的古代,真正做到大成的也不多。当然在我看来,小成也算成人,也算成功。
好说简单点,就是你把你自己的真实自我表达出来。当然很多人会不屑,这还不简单?不,其实你做不到,甚至你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的都不完全了解,更不用说表达。这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自我探究的过程来帮助实现的,就好像李小龙最终选择了“动作”,王阳明选择了“良知”,朱熹选择“格物”(当然他算是儒家的旁出)等等。有趣的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认可一个东西,四书五经!他们都有表达过一个意思,自己理解的“道”会觉得就像是四书五经里描写的那样,但说不出来,只能用另一种自己的方式表达。诸如,王阳明“悟”了之后说过一段话,大概这个意思:内心有个想法却难以表述出口,于是立马默诵四书五经,进行比对,莫不如是。其他几人也有过类似这样的描述。
成人就点到为止吧,实在是这一块太庞杂,学识尚浅难以很好的表述。
呼吁大家:大好的青春不要被这般糟蹋。
最后建议大家把时间挥霍在能做个人纯实力积攒的事情上,多做连续性、有发展空间的事情。这样 人生才有积垒,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