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的诗。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用一节课的时间教七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这两首诗,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一课两学、内容丰富。 两首诗各半节课。作者简介、全诗概评、词义识记、全诗译文、问题探究、以诗写诗……这些内容或共读,或背读,或思考,或回答,或记写,或引导点评,或深入讲解……有的略读,有的详解……一节课容量非常大,学生用手脑口积极参与其中,收获也很大。
第二,精妙创意、趣味品读。 余老师把这节课定义为教学创意。
第一首诗,余老师设计了一个话题:《黄鹤楼》中有( )这个话题里面可以说的有很多,景物、写法、情感等等。用一个话题带动对整首诗的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余老师又用四字短语进行了诗意总结。
第二首诗,余老师设计了以诗写诗的环节。余老师用现代诗的语言翻译了《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驶向遥远的荆门外 来到楚国的境内离家远游 高山————————— 江水————————— 月影————————— 彩云————————— 我还是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它依依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是对这首诗的再创作。余老师让学生填空,还要押韵,有一定难度。这个环节是以诗写诗,读写结合,有挑战性,有趣味性。最后余老师又用散文诗的形式翻译了全诗。这样,这首李白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在余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一诗三学。
两首诗,两个创意,充满趣味性,用别样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
在让学生思考《黄鹤楼》中有什么时,余老师没有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再加上学生可能理解不全,不深,所以几乎没有学生回答,只有两个学生回答了多次。这似乎是余老师的一个“特点”,抛出一个问题后,并不做具体指导,更没有学生讨论环节,或分组竞赛,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冷场。
这节课余老师的设计是充满趣味性的,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
没有最完美的课,只有不断追求完美,向名师学习,取其长,化为己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