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高尔基说:“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所从出的唯一永不枯竭的源泉”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了,全部的心灵才智和创造力量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解放后,从战斗在社会主义工业战线上的工人同志中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者和诗人。他们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表现了工人的顽强劳动和崇高品质,表现了朴素而深厚的艺术特色,显示了工人阶级无比充沛的创造精神。我读了发表在《诗刊》1963年10月号上几位工人作者的诗歌,更坚定了上述看法。
这些工人作者的诗突出的特点是:表现那在机器旁、在矿山里生产斗争的英雄的劳动热情和远大理想,表现新中国工人们自力更生地建设伟大祖国的精神。像张志安的《锻》就是一首战歌:
热!热!热!
空气里仿佛饱含着火,
最热的是锻工车间哪,
千万太阳炉中锁。
汗珠臂上跳,
大锤如雨落,
铁砧就是进军鼓呵,
阵阵敲得地哆嗦……
这首诗有宏大的气魄、壮阔的胸怀,好像让人们听见工人阶级惊天动地的战斗步伐。它描写那“火花缤纷千万朵”的光辉背景,歌颂那“劳动的热情能化铁”的跃进精神。崇高、壮丽、雄伟,是工人阶级伟大事业的特点,也是这首诗的风格的基础。
工人作者的诗写工业战线上劳动生产的热情,并没有只限制在机器的轰隆声和劳动的紧张战斗上,而常常是:从当前,产生出诗意的联想,写出过去斗争的岁月和目前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斗争,或者概括出有深刻意义的生活哲理来:
温承训的诗《断絮飞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首诗一开头用一些并列词语勾画出纺织厂的景象和人们的劳动:
棉团、棉海、棉山,
松散,缠绵,混乱,
喝令根根纤维排队走,
日夜辛勤操练。
接着,诗人“抓一根细纱回头看,直追到南泥湾”,把今天的劳动和过去的革命作了巧妙地联系。他写道:
窑洞里吱扭扭的纺车,
纺一条“自力更生”的红线,
跨越万里路,穿过几十年,
带动国产纺织机在飞转……
诗人不仅联想起革命斗争的历史,而且由纺织厂又引导到写种植棉花的女社员:
她亲手摘棉桃堆成银山,
没见过开棉机狼吞虎咽。
扯一段细纱,抓一把白棉,
左右端详着高举在眼前……
她的手托着纺织厂呵,
像桑叶托着一条不眠的蚕。
这里写工业,也写了农业,扩大了诗的境界。用蚕和桑的关系,表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两个“托”字把这一思想具体化了。
这首诗,不但写现实的生产斗争,还从这里掘出了深刻的寓意,说纺织工
她用接头的指尖告诉细纱:
成功在于坚持不断。
谁若退出滚滚前进的激流,
生命的远航船就会搁浅;
你看那残花败絮四处游荡,
成了人人厌恶的懒汉。
这样,诗的思想性就自然地提高了一层。
文学作品不是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的教科书,而是通过写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一定的社会思想感情。工人同志们的诗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描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人物的形象,表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写得生动,有特点,感动人。
像王德安的诗《工厂光圈》里,就写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厂长的形象。作者没有从厂长怎么样指挥生产的角度写;他从送厂长调工作的角度写人们的留恋和人们对老厂长斗争生活的敬意,从而刻划老厂长的形象。这样写很有特点、容易抒发感情。作者笔下的老厂长有一副朴实的相貌:
……为祖国东奔西跑。
青布鞋袜走得稳。
两袖清风一脸笑。
额头上一道皱纹,
历史上一次风暴……
二十年春风秋雨,
二十年黄昏破晓,
花了眼睛,
白了鬓毛。
更重要的是老厂长有一部“鲜红的历史”:当年他“乔装救战友,单身入敌巢”,“茅草房中印标语,大旅店里发密报”。敌人的老虎凳和铁镣铐都没有使他屈服。解放后面对着朝他笑的资产阶级“金牙”和朱门里的佳肴,他更得到锻炼。拉平厂长这位走南闯北、日夜为革命操心、永不褪色的革命前辈的崇高形象,体现了我们时代的先进人物的特点,深为读者尊爱。作者用工人特有的语言如此揭示这一形象:“时代把他炼成了不锈钢,酸里碱里烂不了!”这就深刻展现了形象所含蕴的思想意义。
工人作者们的诗歌不只是刻划了老厂长这样的革命家的形象,更多的是描绘普通工人的形象。作者们善于通过人物某一瞬间的行动来展示形象,写工人的品质、精神和性格。《师傅和机器》这首诗,只抓住老师傅开会回来先小心地贴在机器身上听它均匀的声音这一瞬间的行动,就表现了工人对祖国财富的爱护、对机器的深厚感情。王方武的《刘师傅》这首诗,只抓住新入党的老师傅参加第一次支部会以后的高兴劲头儿,就突出了这位老当益壮的“老来红”的冲天干劲:
刘师傅开完支部会,
咚咚大步快如飞;
脚步声,真像当年打大夯,
脚步声,真像今天砸大锤!
……花白胡楂刷刷响啊,
满头花发任风吹。
……胸膛里揣着一团火,
烧亮了脑门抖着眉!
这种展翅高飞的志向、永远年青的乐观精神和饱满的革命热情,是很激动人的,形象得到了立体化,白煤的《初见师傅》这首诗,写师徒二人初次见面的情景:师傅使劲捏徒弟的手,看到徒弟有两下子,高兴得大笑,认为头次考试及格了。因为当风钻手没有手劲是不行的。接下去写师傅领他看岗位,并看风钻钻得火花飞溅,岩石乱飞以作示范。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这首诗表现了老工人开朗的性格、对新的一代人的关怀和他劳动的英姿。这些诗写工人形象时把握了各自的特点。听机器、会后的快步、捏徒弟的手……是平凡的,也是有独自特点的。作者们从这些平凡之中看出了诗意,以之成为突出形象的关键。
工人作者的诗写工人形象时更多表现经过艰苦、热爱建设的老一代工人的形象是怀有深意的,这为的是叫读者不要忘记老一辈工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他们的革命意志。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老一辈人经受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斗争,才换得今天。应该记住过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工人作者们在不少诗篇里回忆和追述了过去工人的生活和斗争,以期起到忆苦思甜的教育作用。他们写过去苦,不是单纯地写过去苦,而是为了衬托今日的甜,对比手法在这里有不小的作用。
像于德成的诗《回想过去》从眼前的汽车厂、高大的厂房、明亮的大路、像长江巨流般的汽车洪流,回想到了这块过去狼嚎人哭、草木凄凉的苦地方。在旧社会“孙二爷手执哭丧棒,打死爹爹逼死娘”,苦水只有向肚里流。在新社会,党在这里修起汽车厂,把没爹娘的苦孩子培养成汽车制造工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歌颂新社会的光明,从而激发人们的革命意志。
工人作者的诗不仅写过去的苦难,更写过去的斗争。作者白金的《红色工会》用自然景色的烘托和壮阔画面的描绘再现了1946年地下党发动三条石先进工人组织工会向资本家作斗争的情景:
惊雷撕碎了黑压压的云层,
急雨浇醒了屋檐下的苦工,
启明星隐现在东海岸上,
地下党活动在铁匠心中。
接着用渲染示威游行大队的口号的作用就显示了这场罢工斗争的威力:
呼号声中万千铁匠挽紧臂膀,
呼号声使狼虫虎豹胆战心惊,
…………
“罢工胜利了!”三条石在欢腾,
铁匠们更加懂得了团结斗争。
过去的斗争是为了今天。如何在诗篇中联结今与昔?没有精巧构思则难达到。张志安的诗《广场光荣榜前》以广场光荣榜为引线,把对过去斗争的回忆和当前的革命志愿作了内在的连接,他写道:
父亲的声音又仿佛在我耳边回响,
他领着罢工队伍冲过了广场,
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
今天,我工作在父亲战斗过的工厂,
挥汗如雨建设劳动者的天堂,
永远革命呵,像父辈一样!
这里抒发的是我们工人阶级整个年青一代的感情,说出了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誓言。
工人作者们这些洋溢着劳动和斗争热情、充满革命思想和响彻时代的前进脚步声的诗歌是通过它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来发挥它的战斗作用的。这些出自工人作者手下的诗歌,尽管还有某些尚待进一步精美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取得了应有的成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工人作者们的诗歌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清新、朴实,用群众的生动语言抒发群众的感情。像在《老铁匠》这首诗里,这样地写劳动:
火龙般的大钢锭,
轻飘飘舞在砧子上;
汗珠子拌着火星子,
爬在眉梢胡楂子上。
铁钳子左甩——钢柱!
铁钳子右甩——钢梁!
一排排铺成金色的路,
千里火呵,万里光。
这里把燃烧着的大钢锭说成是火龙,很形象,有民族色彩。火龙“轻飘飘舞在砧子上”;更是活龙活现。而实际上却又是说老铁匠的力气大、有降龙伏虎的气魄。“汗珠子拌着火星子,爬在眉梢胡楂子上。”一句,全是活生生的口语,有风趣,写得新鲜、生动而又朴实,体现了大汽锤打铁锤钢时候的特点。接着的并列句很有气势:“铁钳子左甩——钢柱!铁钳子右甩——钢梁!”这种诗句朴实,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节奏铿镪,很有力量。至于说一排排闪光的钢锭像金色的光明大道,则寓意更深了一层,写现实劳动,又展现了理想的前途。那读者的想象引向深远的境界。
工人作者的诗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善于对生活景象和要抒发的感情进行提炼概括,因之语言凝炼、含意深厚隽永。比方像《铁枷重锁》这首诗人这样写徒工的卖身契:
苦,泪染的纸呵,
鲜血打的格,
资本家用一笔臭墨
掐住了穷娃子的脖。
这里从纸、字格、墨到穷人的血泪、资本家的豺狼本性全概括进去了,突出了卖身契的来由和性质;把社会的矛盾与一张字纸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天衣无缝地揉合。说得深沉,令人回味无穷。用的话不多,言简意赅。
当然,我们谈工人作者的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不是说每一首都是尽善尽美的。比方,有些诗还不深厚、比喻有俗套、求韵勉强。但是,这些瑕疵并不能掩住工人诗歌的光辉。
工人作者写工人,有生活、有思想、有工人的语言和感情,再加上更好地掌握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规律和要求,能写得好,也一定会写得更好。好的工人诗歌会像长江大河一样滚滚不绝地涌现出来。
————————
[注]《文艺理论丛译》第一辑,第145页。
(1963年12月25日)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