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建设研究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事关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这些不良社会思潮既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首先必须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为谁培养人”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龙头,其办学使命、发展方向、教育内容、育人方式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A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始终把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将“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根本追求,这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方向。在这一方向规定下,高校要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高水平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
A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和共同使命,就“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使命的深刻阐述,也是对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明确要求。这个政治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个政治方向,就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怎样培养人”
A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式。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成效决定了给学生立什么样的德,决定了高校树什么样的人。在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既要加强“大德”教育,激励学生努力践行对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爱国、报国之情的个人实践;也要加强“公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还要加强“私德”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道德践履中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二、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及影响
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作为一定社会时期内流行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打着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带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群众导向和时代导向。在我国当下流行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中,既有先进、积极向上的因素,亦有滞后、消极反动的糟粕。这些社会思潮中的消极和反动因素,持续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同时也呈现出新的传播态势。
(一)高校始终是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地带
有学者曾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这样的场所,不同的集团在此基于自己社会的、文化的和宗教的目的,竞相致力于建立自己的霸权。”高校是人才的高地,同时又是思想和文化的高地,是理论创造、研究、传播之所,本身就是意识形态领域。高校师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同的思想、观点、主张在高校交融、交流、交锋,使得高校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晴雨表”和主阵地。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活跃的思维、敏感的特点、求新求变的个性,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各种社会思潮抢滩登陆的首要受众目标,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现代媒体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工具
新时代以来,现代新媒体通信技术蓬勃发展。新媒体传播互动性高、时效性快、受众面广、传播门槛低,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扩展到世界上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传播媒介的接触途径,重构了传播方式,塑造了新的传播语境,“网络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这样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下,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空前多样化;新媒体不仅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渠道,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网络化、技术化、数据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面对着国际层面、国内层面、集体和个人层面引发的风险和问题。
(三)网络热点成为了社会思潮借机上位的主要载体
社会热点问题总是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频发、高发。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在大数据筛选和人工智能精准推送技术辅助下,在短期内呈几何态势传播。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借着这些热点事件,借助信息茧房对青年学生展开有针对性地侵袭渗透,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认知从围观到跟随、再到倡导甚至主导的转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四)不良社会思潮侵蚀校园文化生态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广泛影响。在社会发展的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奋斗与困境的冲突中产生错觉和错位,加上大学生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对泥沙俱下的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导致了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单纯表现自我,任意夸大主体作用,逐渐由欣赏到推崇,使得诸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0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