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理论文稿汇编(15篇)(202404)
目录
1.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
2.更好满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6
3.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9
4.零工市场健康发展成全球课题 18
5.面向新质生产力练好国企内功 22
6.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5
7.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28
8.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37
9.挖掘“千亿件”快递市场新空间 46
10.新质生产力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49
11.新质生产力具有四大特性 58
12.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 66
13.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78
14.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85
15.抓紧抓实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95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对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清醒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与路径。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好落实。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总书记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确了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面向未来,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更好满足多元化支付需求
?
支付领域迎来新政策: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为落实好会议精神,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强调将会同有关方面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各方协同配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跟踪督办机制,激发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工作,实抓实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支付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支付便利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乘车、买票、购物……移动支付应用于经济活动多个环节和场景,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很多人在日常支付环境中已很少用到现金。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到86%,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移动支付的“快速成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不太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等群体会面临不便;许多来华的外籍游客和商务人士仍习惯通过刷卡或现金方式支付,支付习惯差异也让他们面临一些不便。此次出台新政策,有利于推动现金、银行卡等支付环境的改善,优化支付市场结构,更好满足不同人群的支付需求。
实际上,这并非相关部门第一次注意到支付便利性的问题。去年底,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为解决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不便的问题,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近年来,引导支付惠企利民、持续加强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已成为支付市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提升支付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涉老、涉农、境外来华人员以及医疗、旅游等场景都是布局的重点领域。
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持续优化支付市场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提升电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多支付便利。比如,可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完善适合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场景,同时对其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另一方面,需持续规范商户现金服务,并通过出台相关举措,推动商户更加积极使用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等多种收款方式,满足不同群体支付偏好。
优化支付服务,目的是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为此,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不断激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相关主体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支付基础设施,持续降低支付过程中的操作难度,提升支付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支付过程的安全可靠,让支付服务暖心又放心。
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工业化,领导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建成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生产能力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跃升,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9月,***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深入领会***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
新型工业化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重构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用下,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范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使因资源短缺、环境损害而陷入困境的传统工业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数据成为继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之后的重要生产要素,不但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而且显著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为实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同制造业的融合,推进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重构竞争新优势。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从当前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制造业占比虽低于服务业,但规模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发达工业国家。从未来发展看,我国服务业将继续快速增长,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必须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之路。所谓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使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体现为产业的此升彼涨。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交易成本下降,实现更小库存,提升生产效益,而且能够形成紧密的供需关系,扩大市场范围,开发多种增值服务,形成新的增长源泉。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球发展面临多项赤字,其中包括安全赤字、生态赤字、治理赤字等。美西方国家挑起的逆全球化,使全球产业转移红利逐步退去、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因产业结构早熟使经济增长失去动力,也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严重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双碳”目标下持续推进工业化的道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下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具有数字化和绿色化孪生转型的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坚持发展制造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物质保障,为保障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改变传统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二者之间具有紧密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从蒸汽机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所有科技发明和创造,其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都具化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满足人类更高品质生活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不断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批又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由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形成,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它对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关键性作用。
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入发展。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约39.9万亿元,占GDP比重31.7%。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创新能力指数居世界前列,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比重41.5%,规模和比重均位居世界前列。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世界第一,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三新”经济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形成并跑之势,部分领域已全球领先。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亟须加快构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基础研发能力薄弱和颠覆式创新缺乏,导致我国制造业存在关键技术缺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体系,推动工业化由要素投入为主转为创新驱动为主的模式。其次,亟须推动工业化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代表性技术,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部门的进一步渗透和赋能,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数实融合的主要领域,也是形成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最后,亟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工业生产体系。***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需要从生产到消费、从家庭到社会、从企业到政府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绿色财政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工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能否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包括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园区的产业标准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着力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措施上必须有抓手、可落实、有实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下,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推动的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全球领先,但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需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尤其应重视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自主化投入,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需要深入推动传统工业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提高工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发展数字化制造新模式,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金融服务等环节,不断提升制造企业在服务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基本稳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能源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不断改善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清洁能源的就近使用。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能效水平,集中力量突破全球性能效和排放技术难题,力争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达到世界一流,重点工业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再制造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全民绿色消费,通过价格机制控制过度消费、减少个人碳足迹,增加低碳工业产品消费比重。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巩固工业产品出口优势,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出口货运能力提升等多个角度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国际市场渠道建设和本地化运营能力,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产业标准制定,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贸易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经验,建立中国专利技术与标准制定相互支撑的正向循环体系,推动自主标准工业产品成套出口,在对外工程和其他承包合同中推动中国标准落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量增质升。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创新、产业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在战略性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上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目前,我国前沿产业技术已进入“无人区”,部分领域已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要继续保持领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此,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创新性人才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
零工市场健康发展成全球课题
根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零工经济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比重达12%,全球从事零工人数4.35亿人,零工市场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灵活就业人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生力军。但零工市场建设存在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劳动者权益保障欠缺等问题也是普遍现象。
从国际上看,如何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一些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更好发挥零工市场促就业作用,协同推进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零工市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明确零工的劳动关系。与传统用工方式不同,零工经济的从业者大多是从互联网平台获得工作,而互联网平台与零工之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有不少平台公司将员工归类为独立承包商或个体工商户,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各国采取了不同方式明确零工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美国加州从2020年正式施行“零工法案”,将零工归为职工,并与全职员工享受同样福利和带薪休假。英国最高法院于2021年判定出行平台优步的司机为处于正式员工与独立承包人之间的劳动者,而不是独立承包人,可以享受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等部分劳动者权益。为了更好明确零工的劳动关系,欧盟制定了工人的7个分类标准:确定薪酬水平的上限;要求遵守有关外表、行为或工作表现的某些规则;监督工作表现;限制选择工作时间或缺勤时间的自由;限制接受或拒绝任务的自由;限制使用分包商或替代品的自由;限制建立客户群或为任何第三方开展工作的可能性。如果零工满足上述标准中的3个,将被归类为雇员,而不是自营职业者。这些劳动关系的确定,为平衡零工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加强零工的社会保障。与传统用工方式相比,零工群体比较自由,但稳定性、保障性相对较差,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从事零工工作的弊端时,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提及“缺乏工作保障和收入的不可预测性”“无法获得健康保险和一系列福利”等。因此,切实为零工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各国共识。印度拉贾斯坦邦通过《2023年平台零工(注册和福利)法案》,明确成立一个福利委员会和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持续为零工群体提供社会保障。该法案规定,每笔交易均征收1%至2%福利税,用于零工群体医疗、养老等支出。欧盟成员国2023年也达成一项协议,旨在规范快递员、外卖员等的社会保障。此外,很多机构还适时推出针对零工群体的保险、医保和福利机制产品,形成了多样化保障体系。
提升零工的专业能力。技能高低是决定岗位获得、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零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有不断提高趋势,但总体偏低,无技能、低技能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零工群体工作时间较长,学习充电时间有限,在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面临较大失业风险。因此,各国普遍重视对零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这种培训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企业层面的。英国通过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为零工群体提供统一的职业培训标准。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零工群体提升技能创造条件。据统计,在伦敦和纽约,分别有82%和90%的优步司机是移民,为使他们更好适应工作,平台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出新的语言学习软件,供司机等零工免费使用。同时,还为所有司机和配送员出具信函,证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用以寻找新的工作和升职机会。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治理。网络平台是零工市场的重要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零工经济从业人员常常受到平台的不合理控制,所谓的“困在系统里”是这一特征的典型表现。因此,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规范网络平台行为是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中之重是增强信息和过程管理的透明性。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改善平台工作条件指令的建议》,致力于提高算法使用方式的透明度,确保对工作条件进行人工监控,既促进零工群体体面劳动,又不损害网络平台利益,促进零工经济和零工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向新质生产力练好国企内功
***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敢为人先、深化改革,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创新。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着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责任使命,应扮演好我国科技创新和引领产业变革的“出题者”“答题者”和“组织者”角色。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贴近市场的优势,找准方向、出准题目,实现我国科技研发由跟随向引领的跃迁;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积淀强、企业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集中力量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深入开展“启航行动”,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努力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占领科技创新“无人区”的先行者;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优势,有序开放资源和应用场景,加大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力度,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产学研用融合,联合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多种合作方式实现创新链的统筹发展,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国有企业要带头践行新发展理念,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不断提升产业组织效率、发展效能,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发挥带动作用、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竞争环境中发挥支撑作用。应率先应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不断提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同时通过绿色采购等措施,引领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国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发挥自身在行业中主导地位的优势,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既要在重点资源能源等方面保障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又要通过深入实施“共链行动”,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协同发展。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是市场中公平竞争的经营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氛围,助力高标准市场竞争体系建设,形成产业升级辐射圈、技术创新融合圈。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国有企业必须练好内功,不断完善制度基础,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竞争中增强自身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应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快步伐,将体制优势转化为微观治理优势,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确保契约化考核结果的刚性兑现,全面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还应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竞争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联合其他所有制企业携手出海,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推动我国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有企业只有迎难而上、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提升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气和实力。
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创新企业的“聚”,求高质量发展的“变”。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产业发展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减量来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含量要高、质量效益要好、竞争力要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集聚了市场经营主体9万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这些高新市场经营主体的集聚效应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4个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纵观国际科技创新历程,创新要素、科创企业高度集聚的创新高地,通常主导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进程,驱动着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质生产力厚植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加速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和“智能造”。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发展组织创新资源、培育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提升“链主”企业组织复杂产品的能力。能否组织产出复杂产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这背后,实际上是知识、技术的持续沉淀和融合。“链主”企业集聚了高端生产要素,链接着上下游企业,是复杂产品生产的主要组织者。要充分发挥“链主”的龙头作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让它们引领产出科技含量更高、集成综合性更强的复杂产品,带动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要提升政府组织构建产业生态的能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做好关键领域的固链、强链、补链,形成以市场经营主体为重心的产业组织单元,推动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要建立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贯通的制度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让企业成为科研项目的出题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面向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开展科技创新,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融合创新的制度性障碍。
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把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赋予文化建设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责任,而且通过深刻阐明五个方面的基本要义,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既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具体来看,可以围绕五大要点阐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诚者,天之道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这在金融文化中主要体现为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统尊重客观事实、严格信守承诺,这是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是风险早识别、早处置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系统增强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不逾越道德底线以及法律底线,坚决惩治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这从义利兼得的视角探讨了义与利的关系,反映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追求经济利益要以符合道义为前提,克制唯利是图的欲望欲念。这就要求金融系统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积极践行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责任。要通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切不可以损害人民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利益。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这主要体现了“欲速则不达”“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要把握好快与稳的关系,克制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当前中国正处于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依然突出的国内金融矛盾,金融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金融发展,又要扎实稳妥地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这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及“知常明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既要坚守真理,又要勇于创新。这就要求金融系统既要恪守正道,又要开拓变革,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这一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应对金融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创新激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新动力新动能。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体现了“法者,天下之仪也”“守法不逾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强调法律体系对国家秩序以及法治观念对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与全面依法治国、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金融强国建设必须以法治化为重要保障,以立法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行为规范形成外在约束。与此同时,要建立与金融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遵纪守法行为规范的内生动力,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依法合规的文化力量。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正是***总书记立足金融强国建设的全局视野,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创新和理论升华,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金融思想的吸收与弘扬,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时代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金融领域竞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交织,金融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以强大的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制度规则等硬实力提供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以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则密切相关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基础。金融队伍是金融强国的建设者,其行为规范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金融发展大局。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以文化力量助力金融队伍行为规范、道德修养以及创新活力的改善提升,这将有利于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竞争提供软实力支撑,进而夯实金融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着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保障。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依法合规,这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筑牢精神防线。通过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贯穿金融实践之中,以规范行为准则、减少违规违法引致的金融风险,以巩固道德底线、降低道德风险,以夯实理想信念、推进精神力量转化为防范化解风险的自觉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助力阻断引致金融风险的主观意识,而且有利于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行为能力。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要求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效能。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在金融文化培育过程中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以及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觉悟,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纪律意识,推动形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金融队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中央要求全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突出这一价值导向,倡导践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要基点,将政治性与人民性深刻贯穿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之中,以金融实践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金融实践营造有利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格局,助力推动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的金融文化塑造。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防控风险是实现发展的基本前提,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通过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的关系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通过以有效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助推“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形成,以“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进一步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是,金融创新要以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为基础,避免不切实际、违法乱纪的乱创新。这就要求通过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强化既有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促进金融领域基础性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加大金融法治执行力度、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共同为市场化金融创新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金融创新实践,更好地推进守正创新与依法合规,形成在法治框架下不断激发市场化创新活力的金融文化。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建立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等路径,增强金融供给能力与金融供给质量。金融机构应将文化培育内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进文化培育、以文化培育赋能改革。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在金融服务中体现出来,推进形成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依法合规的企业文化导向,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提供有力的载体基础。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业全球竞争力以及增强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开放就越要重视安全,既要通过稳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更好地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对全球金融发展经验成果的借鉴与超越,也要提高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能力,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金融机构要坚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将其贯穿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的实践之中,为实现开放与安全动态平衡注入文化的根与魂。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金融强国建设必须谋发展,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的严峻形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应稳妥地处理稳与进、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金融实践促进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形成,实现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的共赢格局。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经济思想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这种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即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要由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就必须与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改善其性状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者结合,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了生产力提升的水平。
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来看,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就劳动者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其拥有更为先进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就劳动资料而言,随着科技发展,劳动资料的内涵不断拓展,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不仅有普通机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还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属性,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都属于劳动资料。就劳动对象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还包括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以及数据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劳动对象。数据成为劳动对象,促进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命题。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跃升。***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将这种科技创新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率先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由以资源消耗、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提质增效、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过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的卡点瓶颈。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生产力。之所以强调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技术“卡脖子”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基于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这对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依托绿色产业发展来实现,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将带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助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其次,能源结构的优化要求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发展风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再次,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需要科技赋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重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0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