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理论素材合集27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三农)

合集

目 录

1.从新时代中央一号文件看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要求 1
2.30句话带你速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4
3.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6
4.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10
5.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15
6.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28
7.保险业聚焦精准服务促“三农”发展 31
8.地矿行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 36
9.中央一号文件释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号 38
10.大商所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42
11.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河南如何担当 45
12.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凝心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47
13.从中央一号文件读懂“农业强国”路径系列评 49
14.马梅若: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51
15.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53
16.一号文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57
17.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 62
18.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70

19.专家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73
20.中央一号文件专家谈: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76
21.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79
22.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81
23.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 84
24.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刘磊徐文灏: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87
25.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罗丹杨洁梅姚景瀚:把强化科技和改革
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89
26.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张征王东杰刘龙腾:
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91
27.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吴晓佳运启超胡柏然:
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93

从新时代中央一号文件看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要求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2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回顾新时代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A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因时而变,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造福亿万农民群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A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坚持把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经验,与抓好“三农”工作的理念一脉相承。
   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再到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党和国家对亿万农民利益的关心关切体现在1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字里行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
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从稳面积、提单产两方面入手,明确要求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文件还就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等进行了部署,保障粮食安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A总书记深刻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翻阅12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
部署贯穿始终,彰显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比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6年进一步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制度上绷紧了粮食安全的弦。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A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在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贯彻落实。
   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后,今年的文件再次部署从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等多渠道,努力拓展食物来源。
三、抓好“三个提升”重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用三个章节进行了专门部署。
A总书记指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章节,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认真梳理12个中央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部署也是在不断深化、细化。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18年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21年提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2023年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一系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
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

康发展。
   A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 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在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山脚下的广西崇左市耀达村,依托文旅融合, 村庄旅游发展起来,铜鼓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一度荒芜的千年古梯田在当地的守护下再现光彩,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耕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逐渐焕发出新气象。
   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在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颇多着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等,不断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对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鲜明体现和贯彻落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引领,久久为功、不懈努力,必将推动我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胜利。

30句话带你速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30句话带你速览文件,了解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怎么做。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3.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
   4.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5.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
6.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
   7.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
   8.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9.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10.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
   11.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12.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13.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14.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5.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16.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7.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

模学校。
   18.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19.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
20.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21.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22.进一步整合基层监督执纪力量,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23.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24.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25.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26.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27.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
   28.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29.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30.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棉油糖稳定发展,肉蛋奶、果菜茶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一批作物新品种研发取得突破,部分短板农机具实现产业化应用。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到2.39∶1。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万亿元。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不断加强,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治理扎实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三农”形势持续向好,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为

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二、集中力量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着眼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与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任务与阶段性部署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作出系统安排。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千万工程”有着一整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 锚定目标真抓实干,等等。这些经验不同地方都可学可鉴、长期管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各地明确标准、聚焦任务,加大力度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搞上去。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大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是不能松劲懈怠,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 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

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建设平安乡村。
   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为支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增动力、添活力。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前提下,联系微信3231169 9,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转移增收和财产增收同步发力。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要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总体框架,是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抓好落实,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三、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看“三农”、抓“三农”,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已经

明确,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压实责任,扎实组织推动。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推动落实责任、发现解决问题。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 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模式。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县乡村医疗、教育等人才一体化管理,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提升工作实绩实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鼓励基层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贯彻落实。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刮风搞运动。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 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
   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2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发出重农强农信号,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
   这也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1个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始终重农强农的战略考量。准确掌握文件精神,科学把握党中央对2024年“三农”工作部署,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23年,全国上下稳产保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耕地保护持续强化,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落地实施,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2022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增强了自给能力,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供给充足。
   二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同比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8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45下降到2.39。此外,脱贫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乡村“土特产”优化发展, 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布局,乡村治理平稳有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看到“三农”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新形势新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上升,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更加迫切。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绕不开的现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体现最直接。建设现代化强国,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最突出的短板弱项依然在农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

在农村。
   从全球发展看,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日益加深,极端天气增加了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风险。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生态低碳循环农业。
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呈三大特点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A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三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明确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三农”工作中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
   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标志着“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从今年开始,乡村全面振兴进入提能力、上水平的新阶段,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二是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样板。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肯定了“千万工程”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
   “千万工程”是A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持之以恒抓落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浙江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
   三是深化了“三农”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千万工程”来源于基层实践创造,贯穿其中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体现了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探求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规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律,进行针对性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体现了党对“三农” 发展规律性认识有了新发展。
例如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放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着重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避免城乡分割。
   再如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的单向“虹吸”,加快构建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三、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一是做到“两个确保”,守住“三农”工作底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现有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增产途径以提高单产为主。应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调控粮食和农产品进出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加强监测帮扶的精准性、时效性,及时发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精准施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落实帮扶措施,稳定并扩大脱贫地区农民外出就业,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做到“三个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推进产业振兴。聚焦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强乡村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

代生活条件”目标,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县乡村布局,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稳步创新完善乡村治理的理念、主体、重点、方式,通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向下兼容带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具体而言,应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农民群众共同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常抓不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引导农民群众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
三是做到“两个强化”,把住“三农”发展的关键。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在既定资源禀赋约束下,应强化科技驱动,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突出产业急需和应用导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用科技力量夯实“三农”这个“压舱石”。
   同时应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坚守底线,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表明中央对地方在坚守底线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改革实践探索给予了支持。在农村改革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相比于中央直接部署,地方的改革实践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应把地方改革实践探索与各项改革试点试验手段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改革道路。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当前,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应强化农民增收各项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靠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针对买方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靠充分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靠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增收,把突破小农户增收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边界。据相关测算,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一般可提质增收15%~20%。
   靠深化改革盘活资源资产,推动农村产权畅通流转交易,加速农村要素资源流动,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部署和重点任务相结合,就202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鲜明、主线清晰, 既凸显了我们党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历史传承,重申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重点和政策要求,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等;又基于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形势、挑战的科学分析,推出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创新举措。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要结合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科学把握其亮点。这有利于更好地领会我们党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 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准确把握我们党关于“三农”政策的传承演变和创新发展,为做好2024年乃至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更好地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

同之前各年一样,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
文件,都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而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重大政策导向性创新,如明确“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

国目标扎实迈进”,就是“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具体体现。重视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许多地方都有突出体现,如在第四部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中提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 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身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重要路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并将“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作为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专门一条,较好地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要求。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底线性要求也可视作主要任务,但不同于一般的主要任务,底线需要夯实、筑牢,但未必是越多、越高越好1;这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有明显不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政策要求上的创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其全部28条内容中的专门一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各作为专门一条,并在其他条的内容中部署了“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等具体工作。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如在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段就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规避在以往工作中学习先进经验时照葫芦画瓢、简单“抄作业”的局限,也有利于防止对先进经验亦步亦趋、不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的问题,进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做好“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相关工作更加切实可行,注重实效。从以往经验看,解决违规占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此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廓清了新时代新征程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突出表现。最近几年来,党中央围绕“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或任务,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这些重要目标或任务,涉及新时代新征程党和政府领导“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但是,这些方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回答这一问题,有利于衔接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把握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廓清这些重要关系,也就容易理解我们党关于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及其“四梁八柱”,更好地明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占一部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清晰可见。这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意志,并将其转化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同行动。
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一个引领(以学

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一个定位(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两条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三大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大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两大举措(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一个结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实际上廓清了上述重要概念或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 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两大着力点(姜长云,2023)。正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具体落实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展上。为此,要坚守两条底线,突出三大重点,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大动力机制,强化一个实施保障(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
   “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了“千万工程”。“千万工程” 实施之初,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散”问题入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
   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千万工程”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浙江全域的迭代升级,统筹激发了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推动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的惊人巨变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也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改革赋能、城乡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路径,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长期以来,“千万工程”注意“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堪称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甚至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的重大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姜长云,2023)。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围绕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23年,结合纪念“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中央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发表在《求是》杂志2023年第11期的文章,就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2。笔者之前的研究也将“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概括为6个“坚持”和6个“注重”, 即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在参与发展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和系统思维,注重推动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大合唱”;坚持规划先行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和头雁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注重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注重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且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在于,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有效结合的合理区间;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思维,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并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机结合(姜长云,202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启示。
   浙江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拥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时,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实施“千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虽然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增长在总体上也呈现放缓趋势,但浙江的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力仍位居全国前列。况且,浙江具有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企业家资源相对富集、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和邻近高端消费市场的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中速增长阶段,经历了连续3年新冠疫情的考验,虽然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

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国内大循环仍存在堵点,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这些问题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制约仍待根本缓解。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与浙江当前及其实施“千万工程”的多数阶段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当前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切忌照搬照抄或脱离实际搞“一刀切”,更要防止不考虑多数农民群众的热切需求与期盼,简单搞“面子工程” “形象工程”,或“以项目为中心”“以领导指示、上级安排、完成任务为导向”。否则,不仅不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甚至会增加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在此背景下,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借此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应该更多重视其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注重从农民群众甚至利益相关者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痛点、难点和有效切入点,培育甚至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兴奋点,借此提高工作实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要结合强化农村改革创新,鼓励各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的变化,加快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重视运用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统筹强化软政策引领与硬政策支撑作用
   同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样,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重点就2024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将年度性工作与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注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但是,突出战略思维,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增强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前瞻性和“利长远”能力,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鲜明特点。如该文件在帽段部分就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部分,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放在首位,明确要求“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经常讨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考虑乡村人口、经济、公共服务规划布局的优化调整,不注意城乡规划统筹,乡村振兴对投入的需求会像一个“无底洞”。而增强乡村规划的引领效能,对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

面振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也是重视战略思维的突出体现。
   重视战略思维,很自然导向强调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条,要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条,要求“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 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等;都是重视战略思维的突出体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农村改革创新”的部署,不仅表现在该条内容中,在其他部分中也有较多体现。如“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一条涉及的许多内容也是农村改革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甚至“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等看似与改革无关的问题,背后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支撑。乡村振兴关键靠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为专门一条内容,既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又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做深做实。
   重视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推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效兼容了战略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将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支撑有效结合起来。因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重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等软政策创新,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出了一些可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政策举措。这些硬政策举措突出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实施或大力实施的21项行动和11项工程上。如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相关部分部署“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举措, 也是具有真金白银意义的硬举措。
   将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支撑结合起来,有利于统筹增强政策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中央一号文件发挥指导作用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有力

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虽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到农业强国建设的地方不多,但其许多举措都事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落实落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许多内容,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密切相关。但在这部分内容之外,还有许多内容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相关。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等内容,都有利于促进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更好地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行动。
四、坚持守正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新招
   守正的本质是因正确而坚持。创新的要义是把握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要求的变化,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而顺应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都被放在重要地位, 并有一些真金白银、真刀实枪的硬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重申“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还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第一部分,并通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和强化政策支持等予以保障。2023 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承和巩固了这些方面的政策创新成果,并有所拓展和完善。如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并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要求“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等。又如鉴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重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的基础上,明确“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在此基础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部署中,还有一些新的重要创新,真金白银和真刀实枪叠加出现,且力度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长期以来,在我国粮食增产中,粮食主产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3。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付出了巨大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主产区对维护国家特别是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安全,一直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在我国13个产粮大省中,2012 年尚有江苏、内蒙古、辽宁、山东、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人均GDP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仅有江苏、内蒙古、湖北和山东等4省(自治区)人均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尚有江苏、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6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仅有江苏和山东两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许多产粮大县难以摆脱“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命运。为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但这主要是通过完善政府农业补贴政策和加强中央财政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来实现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借此探索主销区地方政府通过横向转移支付方式, 支持主产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缓解主产区抓粮“吃亏”的问题。这将对现行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稳定或强化粮食主销区甚至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给保障;对于粮食主产区补好增加农民收入这块短板、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也有重要意义,是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合作的重要创新之举,较好地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2.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根据2021年8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以2019年12月31 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其中水田、水浇地、旱地面积分别占24.55%、25.12%和50.33%5。相比之下,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试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20.31亿亩6。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10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总数的5.6%。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1到10等,平均等级为4.76,其中评价为1-3等、4-6等、7-10等的耕地面积分别占31.2%、46.8%和22.0%7。之前,在强调耕地保护时,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比较重视数量和质量, 但对耕地所处生态环境和耕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关注不够。实际上,生态环境特别是农田生态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都很大,而且较为持久;耕地利用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如耕地关联的水源、大气环境受污染较重,难免影响耕地质量和生产性能;自然资源部已明确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和河道湖区

等范围开垦耕地,明确要求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防止平原占用、山区补充等影响耕地质量,这也体现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理念。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有利于持续巩固耕地保护成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也体现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的要求。
五、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明确措施更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8。这种成就举世瞩目,为世人称道。但是,“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9,特别是脱贫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受连续3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面临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脱贫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在总体上较弱。因此,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仍然任重道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然“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就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必须坚守的底线要求,对此丝毫大意和松懈不得!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可见,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强调的底线任务更硬更明确。正如该文件强调的,“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 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10,许多地方还探索

形成了一些务实管用有效的实践举措或实施办法。其中有些政策和举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过程中,仍然有效有用,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完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时,部署的措施继承了之前的相关政策成果,但不停留在一些原则性要求上,而是进一步细化、实化和系统化,重点是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寓意和指向鲜明,有利于完善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兜底机制。如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针对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监测和帮扶,都有明确且能落实落地的具体办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借此,可依托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织密织牢返贫预警和监测机制,推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不留死角。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3条部署,从具体政策内容看更是“刀刀见血”,实在管用。如明确“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对于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新的政策举措,则直指解决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如近年来,消费帮扶成为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在总体上成效显著。但也有部分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消费帮扶,不注意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影响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助农增收行动的实效。如何将鼓励消费帮扶脱贫地区、脱贫农户,同持续改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举措结合起来,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脱贫农户劳动力稳定就业并增强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因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等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时, 还注意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这突出表现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借此,不

仅可以有效化解返贫现象和新的致贫因素,还可以有效激发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现由依靠外部“输血”向“输血”带动“造血”转变。
六、强调坚持以“三个提升”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也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但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呢?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也需要以统筹推进这“三个提升”为抓手。做好统筹推进“三个提升”的文章,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振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就是水到渠成的。
   那么,如何推进“三个提升”呢?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此方面,既有一些系统部署和统筹安排,也较好地突出了重点和政策创新方向。如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强调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重点举措,都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而在其中,鼓励打造特色产业和乡土特色品牌, 不仅较好地兼容了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需求,还有利于培育乡村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将促进农业和乡村产业节本增效提质降险同培育其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结合起来。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由此昭示的政策创新方向也是明确的。要鼓励相关企业结合加强初加工设施建设,形成对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的区域性辐射带动能力。此项政策还可以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支持东北地区……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结合进行,协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激活乡村多重功能价值、激发乡村人气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重要方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因此,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富有深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是提升乡村

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鼓励其做强做大固然重要,但是,支持其发挥对普通农户就业增收提能的“头雁”带动作用,引导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更好地转化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风景”更为关键。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和质量,归根到底要看农民能否从中获得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创新较好地关注了农民的微观感受,突出体现在将“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作为重要导向,并具体体现在许多政策安排上。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一条,提出“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等。自1996年开始,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即已形成,村庄空心化加快,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的适度集中化也是大势所趋,给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 部分村庄由于人口总量减少,办好中小学校、加强医疗卫生和文化服务能力建设,越来越不符合效率原则。但是,借鉴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理念,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仍然需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1,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因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有一些具体部署,较好地体现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方向。如该文件要求“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并专题部署“建设平安乡村”。这对于引导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乡村适度下沉,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也要注意做实基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正是这个原因。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2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此前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以做好当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主题不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共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六方面二十八项具体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意见》提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注意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
   谈及对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建议,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提到,首先要突出“合理”。
   他表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先后经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 迭代升级三个大的阶段。与浙江相比,中西部很多地方基本还处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起步阶段。
   因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着重突出“合理”的要求,既要合理设定目标任务和标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标准可以有高有低, 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程度的限度。

   其次,突出产业振兴。他表示,“千万工程”指引浙江全面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全省1.97万余个行政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富农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增长到2022年37565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杨建国说,这方面,建议各地把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与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还要突出乡村文脉。他说,乡村建设需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对于各地来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需要注意延续乡村文化肌理,展现独特田园风光,让乡村文脉传承更富有活力。
二、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意见》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等七项内容。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2023 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将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面积总体稳定、有条件的地方挖潜扩面,产量上稳中求进、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的前提下力争多增产。具体是“三稳、一扩、一提”,就是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
   此前,在谈及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支撑因素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提高单产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从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单产一直呈增长态势,这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的综合成效。比如把更多耕地变成宜机化的高标准农田、研发推广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开发适用性高的农机装备等,这些都是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必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内容。
   其中,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保险业聚焦精准服务促“三农”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二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于近期发布。该份文件提出,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为护航“三农”工作的重要工具,“保险”一词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六次被提及,其中五次出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部分: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近日,多位业内专家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就保险如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一、扩大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从2018年我国在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粮食主产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 面向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到2021年试点扩大至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500个产粮大县,再到2023年7月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以更丰富的形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再一次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方向。
   所谓完全成本保险,是保险金额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为保险金额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 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 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保障水平,有助于适应现代农业高成本、高投入的生产特点,满足规模化经营主体的保障需求。”
“让所有种植三大粮食作物的农户都能投保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来说是

求之不得的。因为很多不是粮食主产区、不是产粮大县的种植农户,也迫切希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今年这些农户应该可以如愿以偿,这也更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对农业生产者是一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可优化财政补贴政策,着力解决两类保险给基层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出所带来的压力。”朱俊生建议,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与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结合起来。降低直至取消市级,特别是所有县级财政的补贴比例, 以减轻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县、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地区的财政负担。
   庹国柱同样认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能否实现全覆盖,还要取决于财政支持力度。
   “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来讲,保障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保费补贴也会增加,需要更多的预算。完全成本保险是中央补贴项目,省级财政对保费补贴不低于25%。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要扩大,发展地方特色保险产品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钱补贴,财政应该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安排。”
二、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也在逐渐增多。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开发了种类丰富的特色农险产品,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在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关键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对此,朱俊生表示,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投入高、风险大,面临自然风险、疫病虫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重风险,亟需特色农产品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与管理。
   “自2022年起,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实施范围已扩大至全国,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切块下达地方,由地方结合实际,将奖补资金用于支持自主确定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迅速。2022年,地方财政支持开展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超过260个。”朱俊生说。
尽管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当前特色农产品保险

发展仍面临一些难题。
   安华农业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的难点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地方财政补贴资金有限,如何保证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是保障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其二,特色险种难以规模化、持续化, 除个别地区具有集聚优势的品种外,特色农业分布分散,单个险种承保数量有限,可能导致承保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农民投保意愿不足。其三,很多特色农产品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用于保险精算模型,可能影响保险产品定价的准确性。
   朱俊生认为,促进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可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出台鼓励各省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补贴的政策。同时, 适度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险金额,提高保障水平。另外,适时增加适用以奖代补政策特色农产品的数量,将更多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障范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学家张峭建议,VX:3231169整理,聚焦“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可观、市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品种,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障范围。同时,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实施东西部差异化的奖补比例,形成“一县一业”的保费奖补清单。另外,需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生产风险评估、精准定价和费率动态调整,保障特色农产品保险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精准投保理赔
   仅仅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还不足够,要做到精准理赔,才能真正帮助广大农民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给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庹国柱认为,精准投保和精准理赔,虽然只是两个经营环节,但却直接关
乎保险保障服务质量及政策落地实施效果。在投保环节,不少地方农作物投保的面积、投保的畜禽数量等基本信息不准确,还有虚假投保、重复投保等现象, 造成财政资金的流失。在理赔环节,有的保险机构压赔、拖赔、大灾小赔,还有的无灾也赔、不区分灾害损失大小而平均赔付,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理赔, 这些突出问题影响到农业保险的信誉,使得农户即使获得了赔款,也没有应有的获得感、公平感。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说明我国农业保险当前存在的多种不合理赔付问题已经

引起国家高度关注,须尽快纠偏改正,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承保时,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理赔时,保险公司要完善理赔制度与流程,明确理赔标准和程序,确保理赔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与协调。
   朱俊生建议,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以指数保险实现传统农业保险产品迭代。指数保险将损害程度指数化为特定区域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或是气象数据指标,其赔偿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而非实际损失。因此,通常不需要核保到户、验标到户、查勘定损到户,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在承保、定损以及赔付环节的成本,帮助实现精准投保理赔。
   另外,朱俊生补充道:“科技是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是农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与农业保险深入融合,提高承保与理赔效率,有助于推进精准承保理赔。”政府和监管部门可支持和引导行业推动农险科技的创新应用,重点从提升保险科技创新应用意识、优化鼓励农险科技创新投入政策、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制定农险科技应用标准以及加大农险科技创新投入和应用力度几方面着手改进。
三、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近年来,由于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社会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持续上升。例如,2023年,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部分地区因暴雨洪涝灾害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积极发挥经济补偿与风险减量管理功能,为巨灾风险损失提供保障与风险管理服务。数据显示,保险业共计为京津冀等16个洪涝受灾地区赔付126亿元,有效助力防汛救灾与灾后重建。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表明国家对于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巨灾保险主要分为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00723.html